服装与服饰设计(统考)
培养目标
本专业根据服装行业对创新与应用并重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设计思维,突出科技与艺术、时尚与健康、可持续与包容的专业设计理念,结合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与原创设计实践的能力训练,不断拓展本专业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以专业教学和企业研发的紧密联系为辅助,强化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具有将设计理论和相关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能够独立进行服装设计并运用专业技术手段完成设计目标,知性高雅的应用型服装与服饰设计创新人才。
专业特色
为适应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强化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在基础阶段的广度和专业培养阶段的深度。在专业教学上通过女装设计、功能型服装设计和产品开发三个项目式课程,递进式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更好地与行业设计开发模式对接。特别是功能性服装设计项目教学在全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中具有优势,专业于2003年开设国内第一个《功能性服装设计》课程,授课教师出版国内首部《运动装设计创新》专著。构建国际化专业教师团队与行业导师教学团队共同教学。以功能性服装设计为特色的毕业设计专场发布会在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屡获佳绩。
核心课程
服装设计原理、服装发展史、效果图表现、服装结构与工艺基础、结构变化与设计、人体动态与结构研究、服装材料基础、服装材料应用与再造、服装工艺CAD等。女装设计项目课程;功能性服装设计项目课程;产品开发项目课程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服装设计策划与开发、服装生产技术及管理、服装服饰品及纺织品设计、市场营销与推广、新媒体时尚传媒、服装教育等相关行业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统考)
培养目标
本专业根据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对新时代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的需求,定位于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设计方法和相关专业技能,具有创新的设计理念,能够独立进行平面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并完成设计目标的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我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设计实践能力,在专业教学中联系设计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前沿的设计理念,与优秀的校外企业及行业专家保持紧密联系,同时结合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综合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特色
依据行业发展情况及行业对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的需求,设置学科素养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性课程,使学生有目的、分阶段地完成从广度到深度的专业学习,以提升毕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在未来设计工作中的适应能力。此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女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特点与优势,将课程实践与女性儿童相关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相关选题相结合,近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学生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与北京市级奖项。
核心课程
图形设计概念及表达、数字图像与合成、字体设计、文字应用设计、图形与信息设计模块交互设计课程模块、品牌设计模块、扩展课程模块。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品牌设计、交互设计、出版物设计、新媒体设计、艺术教育等视觉传达设计相关领域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技术、策划、管理教育等工作。
表演
专业特色
该专业于2019年首次招收本科生。专业将服装表演与时尚传播概念相融合,从整个时尚产业链入手搭建平台(中国大学生时装周、服装博览会、英国面料设计专题展等),学生通过对服装展示、时尚传播和品牌推广等方面基础知识的学习,具备服装表演、时尚编导与策划,以及时尚传播与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新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将数字媒体、网络媒体、社会化媒体的制作与传播相结合的能力。
核心课程
特色教学包括时装表演、时尚传播、时尚策划三大模块,具体课程有:时尚编导与策划、时尚展演实践、影视表演技能、时装表演技巧、服装风格演绎、镜前造型展示、演出经纪人管理;自媒体策划与传播、节目主持技巧、网络营销与传播、时尚品牌策划与推广、时尚摄影与摄像、新媒体设计与制作;时尚流行预测、时尚专题策划、时尚栏目制作、奢侈品管理、时尚买手、视觉营销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除了成为业界高素质模特外,也可从事服装发布会组织编导、模特经纪人、时尚节目主持人、服装表演教学;时尚传媒行业的策划编辑、新媒体营销或策划创意人员;以及从事奢侈品或时尚品牌推广或代理。
中华女子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全国妇联所属、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全国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女子普通高等学校,前身是1949年由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革命前辈创办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1995年,学校迁址并启用现校名。1996年,学校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2002年,学校由成人高校转制为普通高校。2019年,学校正式加挂“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牌子,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学校现有教职工477人、全日制在校生5248人。设有社会工作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艺术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女性学系、金融系、外语系、计算机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体育部等教学院系部。设有1个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24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工学7个学科门类。学前教育、法学2个专业为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社会工作、学前教育、女性学3个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和女性学2个专业是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目前正在根据妇联改革要求对机构设置和学科专业进行调整、优化。
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行、与世界妇女进步事业发展同向。学校历经多次跨越发展,确立了办学定位:着力强化妇联干部、妇女干部培训主责,建好建强妇联干部培训基地;着力打造优势学科,成为培养服务社会、家庭和妇女群众的人才摇篮;着力在国际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教育事业中彰显中国特色,成为中国妇女民间对外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着力发挥妇女研究智库作用,成为*妇女理论和家庭建设研究基地。
学校自建校始一直承担妇联干部、妇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25年来共培训各级各类妇联干部、妇女干部377期2万多人次。2019年以挂牌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为新的起点,聚焦培训妇联干部、妇女干部主责主业,强化妇女干部培训职能,全面承担妇联、妇女干部培训工作。
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国际视野和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拥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学校教师深度参与妇女儿童家庭相关法律、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妇女/性别研究形成优势和特色。学校设有全国第一个设立的女性学专业、联合国副秘书长任荣誉教授的全球女性发展研究院、全国唯一的中国女性图书馆及家庭建设研究院。学校是商务部发展中国家妇女人才短期培训项目和硕士学历学位项目实施单位、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实施单位,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联合教席单位、中外女校校长论坛发起单位、世界女子教育联盟成员、中国女子高等院校联盟理事长单位。
着眼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环境美校”的治校方略,以全面落实培训妇联干部、妇女干部的主责主业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统领,深化综合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办学特色,在新时代党的妇女培训与教育事业的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