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武汉纺织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5 | 文科 | 本二 | 596 | 14109 |
武汉纺织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84 | 10600 |
武汉纺织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8 | 文科 | 本一 | 572 | 10437 |
武汉纺织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9 | 文科 | 本一 | 570 | 9813 |
武汉纺织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2 | 文科 | 本二 | 570 | 15287 |
武汉纺织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0 | 文科 | 本一 | 562 | 10335 |
武汉纺织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4 | 文科 | 本二 | 536 | 14709 |
武汉纺织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3 | 文科 | 本二 | 534 | 15236 |
武汉纺织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7 | 文科 | 本一 | 524 | 13445 |
武汉纺织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5 | 文科 | 专科 | 524 | 54499 |
武汉纺织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6 | 文科 | 本二 | 519 | 15129 |
武汉纺织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2 | 文科 | 专科 | 509 | 63577 |
武汉纺织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4 | 文科 | 专科 | 470 | 57315 |
武汉纺织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3 | 文科 | 专科 | 457 | 64943 |
湖北省录取分数
年度 | 专业 | 科类 | 计划类型 | 录取批次 | 录取人数 | 最低分 | 最低 | 平均分 | 最高分 | 备注 |
位次 | ||||||||||
2022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 | 普通类 | 艺术本科A | 47 | 628 | 2497 | 632.5 | 641.6 | (统考成绩×60%+高考文化总分×40%)×2 |
2022 | 动画 | 艺术 | 普通类 | 艺术本科A | 52 | 621.6 | 3022 | 627.5 | 642 | (统考成绩×60%+高考文化总分×40%)×2 |
2022 | 设计学类 | 艺术 | 普通类 | 艺术本科A | 220 | 619.2 | 3160 | 626.4 | 638 | (统考成绩×60%+高考文化总分×40%)×2 |
2022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艺术 | 普通类 | 艺术本科A | 131 | 618.4 | 3249 | 627.6 | 647.6 | (统考成绩×60%+高考文化总分×40%)×2 |
2022 | 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 艺术 | 中外合作 | 艺术本科A | 65 | 597.2 | 5056 | 603.5 | 613.2 | (统考成绩×60%+高考文化总分×40%)×2 |
2022 | 数字媒体艺术(中外合作办学) | 艺术 | 中外合作 | 艺术本科A | 65 | 596.8 | 5193 | 602.9 | 618 | (统考成绩×60%+高考文化总分×40%)×2 |
2022 | 环境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 艺术 | 中外合作 | 艺术本科A | 65 | 593.6 | 5492 | 597 | 613.6 | (统考成绩×60%+高考文化总分×40%)×2 |
2022 | 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 艺术 | 中外合作 | 艺术本科A | 67 | 592.8 | 5612 | 600.3 | 640.8 | (统考成绩×60%+高考文化总分×40%)×2 |
2022 | 表演 | 艺术 | 普通类 | 表演本科 | 33 | 255.7 | 53 | 260.6 | 271.5 | 统考成绩 |
点击链接查询其他省份相关信息:http://zsb.wtu.edu.cn/cx/fsx.jsp
2021武汉纺织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分数线【全国】
文理类 | |||||||||||
省份 | 录取批次 | 计划类型 | 理工(或综合改革或物理) | 文史(历史) | 备注 | ||||||
河北 | 本科批 | 中外合作 | 412 | 469 | 486.1 | 506 | -- | -- | -- | -- | 化学必选 |
浙江 | 普通类 | 中外合作 | 495 | 507 | 523.3 | 550 | -- | -- | -- | -- | |
山东 | 常规批 | 中外合作 | 444 | 498 | 505.4 | 512 | -- | -- | -- | -- | |
湖北 | 本科普通批 | 中外合作 | 397 | 499 | 508.5 | 528 | 463 | 531 | 540.4 | 558 | 化学必选 |
广东 | 本科 | 中外合作 | 432 | 468 | 481 | 495 | -- | -- | -- | -- | 化学必选 |
贵州 | 第二批本科 | 中外合作 | 367 | 372 | 378.3 | 399 | -- | -- | -- | -- |
设计学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 | ||||||
省份 | 科类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平均分 | 最高分 | 综合分计算规则 |
北京 | 艺术 | 本科提前批艺术B段(美术) | 459 | 460 | 461 | 美术统考成绩/300*750*50%+高考文化成绩*50% |
天津 | 艺术 | 艺术类本科批统考阶段 | 498.1 | 503.1 | 508.1 | 统考成绩×2.5×60%+高考文化总分×40% |
河北 | 艺术 | 本科提前批B段 | 540.36 | 545.2 | 555 | 高考文化总成绩×0.3+(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50×0.7 |
山西 | 艺术 | 提前艺术体育本科 | 265.8 | 290.2 | 316.08 | 统考成绩×60%+高考文化总分×40% |
上海 | 艺术 | 本科艺体甲批平行段 | 446.39 | 446.8 | 447.07 | 文化成绩×50%+专业统考成绩×660/450×50% |
江苏 | 艺文 | 艺术本科2小批 | 480 | 493.1 | 524 | [高考文化分÷文化满分×0.6+专业分÷专业满分×0.4]×750 |
浙江 | 艺术 | 艺术类第二批 | 543 | 545.4 | 551 | 统考成绩×7.5×50%+高考文化总分×50% |
安徽 | 艺术 | 艺术二批(B段) | 708.53 | 721.2 | 749.77 | 统考成绩÷统考满分*700+高考文化总分÷文化满分*300 |
福建 | 艺理 | 艺术类本科批省考阶段 | 499.2 | 500.5 | 501.9 | 统考成绩×2.5×60%+高考文化总分×40% |
福建 | 艺文 | 艺术类本科批省考阶段 | 507.9 | 515.9 | 521.8 | 统考成绩×2.5×60%+高考文化总分×40% |
山东 | 艺术 | 艺术类本科批统考 | 550.45 | 559.7 | 584.4 | 专业成绩*750/300*70%+文化成绩*30% |
河南 | 艺文 | 艺术本科B段 | 285.2 | 304.6 | 318 | 统考成绩×60%+高考文化总分×40% |
湖北 | 艺术 | 艺术本科A平行志愿 | 600.8 | 614.2 | 658.8 | (统考成绩×60%+高考文化总分×40%)×2 |
湖南 | 艺文 | 本科批(普通) | 289.5 | 291.7 | 294.8 | 统考成绩×70%+高考文化总分×30% |
广东 | 艺术 | 本科 | 500 | 506.2 | 513 | 统考成绩×2.5×60%+高考文化总分×40% |
重庆 | 艺术 | 艺术本科批A段 | 210.96 | 212.9 | 215.34 | 统考成绩×70%+高考文化总分÷750×300×30% |
甘肃 | 艺术 | 体育艺术本一U段 | 208.72 | 211.7 | 216.8 | 统考成绩×70%+高考文化总分÷750×300×30% |
武汉纺织大学2021年在湖北录取分数线-中外合作
年度 | 专业 | 科类 | 计划类型 | 录取批次 | 录取人数 | 省线 | 最低分 | 最低 | 平均分 | 最高分 | 最低 | 平均 | 最高 | 备注 |
位次 | 分差 | 分差 | 分差 | |||||||||||
2021 | 纺织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历史 | 中外合作 | 本科第一批 | 35 | 463 | 531 | 23354 | 540.4 | 558 | 68 | 77.4 | 95 | 化学必选 |
2021 | 纺织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物理 | 中外合作 | 本科第一批 | 31 | 397 | 499 | 68158 | 508.5 | 528 | 102 | 111.5 | 131 | 化学必选 |
2021 | 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 艺术 | 中外合作 | 艺术本科A | 60 | -- | 609.2 | 5307 | 616.4 | 633.2 | -- | -- | -- | (统考成绩×60%+高考文化总分×40%)×2 |
2021 | 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 艺术 | 中外合作 | 艺术本科A | 60 | -- | 608.4 | 5411 | 617.2 | 658.8 | -- | -- | -- | (统考成绩×60%+高考文化总分×40%)×2 |
2021 | 环境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 艺术 | 中外合作 | 艺术本科A | 60 | -- | 601.2 | 6075 | 610.9 | 641.2 | -- | -- | -- | (统考成绩×60%+高考文化总分×40%)×2 |
2021 | 数字媒体艺术(中外合作办学) | 艺术 | 中外合作 | 艺术本科A | 60 | -- | 600.8 | 6187 | 612.5 | 636.8 | -- | -- | -- | (统考成绩×60%+高考文化总分×40%)×2 |
省外中外合作分数线查询:http://zjc.wtu.edu.cn/lqfscx.htm
武汉纺织大学院校介绍
武汉纺织大学是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十大时装名校。学校在新中国振兴民族轻工业的呼声中应运而生,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
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照《武汉纺织大学章程》,开展自主办学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校秉承“崇真尚美”校训,弘扬“自强不息、经天纬地”的大学精神,以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为战略目标,坚持特色发展,实行开放办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已逐步建成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坚持“一元领先、多元并进、突出特色、协同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营建良好的学术生态。设有18个学院(部),涵盖理、工、文、法、经、管、艺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建有8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和特色学科。“现代纺织技术”和“时尚创意文化”2个学科群列入湖北省“十三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重点建设,纺织科学与工程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实施领军人才引育工程,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800余人,博士800余人。长期在校工作的院士、外籍院士7人,其中自主培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0余人,省级各类人才2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8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12人。学校是首批“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拥有一批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阳光学者”。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完善“五育并举”育人格局,构建“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开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有6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湖北省品牌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6门,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近年来,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完善学生指导和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成长环境,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获“挑战杯”全国二等奖2项和省级“优胜杯”;获评全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2项、团中央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人;获评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3个,“寻找中国的绣娘”荣获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名同学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3名同学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8名同学获评“长江学子”。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毕业生已经和正在成为所在领域的骨干和中坚。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主动服务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拥有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重点研究基地。相继承担国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0余项,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在纺织、印染、服装和艺术设计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学校注重成果转化,连续多年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技术服务合同登记额居全省高校前列,一批校地校企合作项目在10余个省份先后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