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学校名称 | 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1 | 云南大学 | 民族学 | A+ |
2 | 云南大学 | 生态学 | A- |
3 | 云南大学 | 政治学 | B+ |
4 | 云南大学 | 生物学 | B+ |
5 | 云南大学 | 理论经济学 | B |
6 | 云南大学 | 中国史 | B |
7 | 云南大学 | 数学 | B |
8 | 云南大学 | 化学 | B |
9 | 云南大学 | 统计学 | B |
10 | 云南大学 | 工商管理 | B |
11 | 云南大学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B |
12 | 云南大学 | 法学 | B- |
13 | 云南大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B- |
14 | 云南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B- |
15 | 云南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B- |
16 | 云南大学 | 软件工程 | B- |
17 | 云南大学 | 社会学 | C+ |
18 | 云南大学 | 世界史 | C+ |
19 | 云南大学 | 物理学 | C+ |
20 | 云南大学 | 系统科学 | C+ |
21 | 云南大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C+ |
22 | 云南大学 | 公共管理 | C+ |
23 | 云南大学 | 哲学 | C |
24 | 云南大学 | 应用经济学 | C |
25 | 云南大学 | 教育学 | C |
26 | 云南大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C- |
27 | 云南大学 | 新闻传播学 | C- |
28 | 云南大学 | 艺术学理论 | C- |
29 | 云南大学 | 美术学 | C- |
30 | 云南大学 | 地理学 | C- |
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18 | 文科 | 本一 | 631 | 2709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20 | 理科 | 本科 | 622 | 18484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18 | 理科 | 本一 | 609 | 18977 |
云南大学(中外合作) | 综合 | 河北 | 2018 | 文科 | 本一 | 609 | 5722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20 | 文科 | 本科 | 606 | 2830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14 | 理科 | 本一 | 601 | 24603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19 | 文科 | 本一 | 601 | 4215 |
云南大学(中外合作) | 综合 | 河北 | 2019 | 文科 | 本一 | 600 | 4376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16 | 理科 | 本一 | 598 | 22617 |
云南大学(中外合作) | 综合 | 河北 | 2020 | 理科 | 本科 | 596 | 34128 |
云南大学(中外合作) | 综合 | 河北 | 2020 | 文科 | 本科 | 595 | 4456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16 | 文科 | 本一 | 594 | 3003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19 | 理科 | 本一 | 592 | 20375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17 | 文科 | 本一 | 592 | 2719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12 | 文科 | 本一 | 585 | -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15 | 理科 | 本一 | 583 | 23506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14 | 文科 | 本一 | 583 | 4387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13 | 文科 | 本一 | 582 | 3814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15 | 文科 | 本一 | 581 | 3826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12 | 理科 | 本一 | 580 | -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21 | 物理 | 本科 | 578 | 24508 |
云南大学(中外合作) | 综合 | 河北 | 2018 | 理科 | 本一 | 578 | 35054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21 | 历史 | 本科 | 577 | 5990 |
云南大学(中外合作) | 综合 | 河北 | 2019 | 理科 | 本一 | 573 | 31087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17 | 理科 | 本一 | 571 | 21285 |
云南大学 | 综合 | 河北 | 2013 | 理科 | 本一 | 562 | 23213 |
暂无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1923年正式开学,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础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
五十年代院系调整,部属云南大学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划出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1958年,云南大学由中央高教部划归云南省管理。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础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
五十年代院系调整,部属云南大学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被划出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1958年,云南大学由中央高教部划归云南省管理。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后,云南大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定为A,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实施院校,2016年成为国家“一省一校”工程实施院校,2017年成为中国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2018年跻身于中西部14所“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
新的历史时期,云南大学将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遵循“开放合作、集成创新、协调共进、特色发展”的发展理念,按照“立足云南、服务国家、辐射两亚、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以“一流党建”为引领,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学术兴校”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推进“树木树人计划”“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云南大学下设26个学院、10个研究机构、2个独立学院,1个附属医院,设有研究生院。云南大学现有教职员工3023人,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582人。专业技术岗位中教学科研人员2017人,具有正高职称的507人,具有副高职称的675人,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1219人。学校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6816人,硕士研究生8159人,博士研究生1215人,学历教育留学生1545人。学校占地面积4363.64亩,分布于呈贡校区和东陆校区,公用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信息化设备资产总值9.38亿余元,图书馆藏书382万余册。学校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云南主节点单位。
云南大学有本科专业79个,17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双万”计划,13个专业入选省“双万”计划,有12个国家特色专业,6个专业“菁英班”,10个专业“卓越班”,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3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70%,其中,A类学科2个(民族学为A+,生态学为A-),B类学科14个。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学校形成了以民族学、生态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学科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快速增长。现有院士9人(含双聘、特聘),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各类项目入选者11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各类项目入选者1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3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5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