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一带一路”建设、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368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1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截至2017年12月,同济大学设有38个学院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75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07万余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339人,硕士研究生14883人,博士研究生4940人。另有外国留学生3523人。拥有专任教师2726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98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42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4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8人,“青年长江”、“青年千人”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9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5个(其中50个专业按17个专业大类招生),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30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今天的同济大学正满怀豪情,扎根中国大地,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