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基础信息 | 北京联合大学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综合排名 | 325 | 419 |
所属地区 | 北京朝阳区 | 北京大兴区 |
创办时间 | 1978年 | 1978年 |
办学性质 | 公办 | 公办 |
隶属于 | 市政府 | 市政府 |
学科层次 | 本科 | 本科 |
院校类型 | 综合 | 理工 |
985 | - | - |
211 | - | - |
双一流A | - | - |
双一流B | - | - |
院系数 | 14 | 10 |
专业数 | 75 | 23 |
博士点 | - | - |
硕士点 | 19 | 13 |
男生占比 | 61 | 59 |
女生占比 | 39 | 41 |
北京联合大学2022各省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计划
序号 | 年份 | 省份 | 层次 | 录取批次 | 科类 | 专业 | 计划人数 | 学制 | 学费 |
1 | 2022年 | 安徽 | 本科 | 本科二批 | 理工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6 | 四年 | 48000 |
2 | 2022年 | 北京 | 本科 | 本科普通批 | 综合改革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11 | 四年 | 48000 |
3 | 2022年 | 河北 | 本科 | 本科普通批 | 物理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5 | 四年 | 48000 |
4 | 2022年 | 河南 | 本科 | 本科二批 | 理工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6 | 四年 | 48000 |
5 | 2022年 | 黑龙江 | 本科 | 本科二批 | 理工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6 | 四年 | 48000 |
6 | 2022年 | 辽宁 | 本科 | 本科普通批 | 物理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6 | 四年 | 48000 |
7 | 2022年 | 山西 | 本科 | 本科二批 | 理工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 6 | 四年 | 48000 |
8 | 2022年 | 安徽 | 本科 | 本科二批 | 理工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中外合作办学) | 6 | 四年 | 36000 |
9 | 2022年 | 北京 | 本科 | 本科普通批 | 综合改革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中外合作办学) | 24 | 四年 | 36000 |
10 | 2022年 | 河北 | 本科 | 本科普通批 | 物理类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中外合作办学) | 7 | 四年 | 36000 |
11 | 2022年 | 河南 | 本科 | 本科二批 | 理工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中外合作办学) | 3 | 四年 | 36000 |
12 | 2022年 | 黑龙江 | 本科 | 本科二批 | 理工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中外合作办学) | 7 | 四年 | 36000 |
13 | 2022年 | 辽宁 | 本科 | 本科普通批 | 物理类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中外合作办学) | 6 | 四年 | 36000 |
14 | 2022年 | 山西 | 本科 | 本科二批 | 理工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中外合作办学) | 7 | 四年 | 36000 |
15 | 2022年 | 安徽 | 本科 | 本科二批 | 理工 | 交通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7 | 四年 | 48000 |
16 | 2022年 | 北京 | 本科 | 本科普通批 | 综合改革 | 交通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13 | 四年 | 48000 |
17 | 2022年 | 河北 | 本科 | 本科普通批 | 物理类 | 交通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7 | 四年 | 48000 |
18 | 2022年 | 河南 | 本科 | 本科二批 | 理工 | 交通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7 | 四年 | 48000 |
19 | 2022年 | 黑龙江 | 本科 | 本科二批 | 理工 | 交通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4 | 四年 | 48000 |
20 | 2022年 | 辽宁 | 本科 | 本科普通批 | 物理类 | 交通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 | 四年 | 48000 |
21 | 2022年 | 山西 | 本科 | 本科二批 | 理工 | 交通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4 | 四年 | 48000 |
22 | 2022年 | 安徽 | 本科 | 本科二批 | 理工 | 物流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5 | 四年 | 48000 |
23 | 2022年 | 北京 | 本科 | 本科普通批 | 综合改革 | 物流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13 | 四年 | 48000 |
24 | 2022年 | 河北 | 本科 | 本科普通批 | 物理类 | 物流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6 | 四年 | 48000 |
25 | 2022年 | 河南 | 本科 | 本科二批 | 理工 | 物流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8 | 四年 | 48000 |
26 | 2022年 | 黑龙江 | 本科 | 本科二批 | 理工 | 物流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3 | 四年 | 48000 |
27 | 2022年 | 辽宁 | 本科 | 本科普通批 | 物理类 | 物流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6 | 四年 | 48000 |
28 | 2022年 | 山西 | 本科 | 本科二批 | 理工 | 物流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6 | 四年 | 48000 |
二、北京联合大学简介
北京联合大学(Beijing Union University),位于北京市,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是北京市首批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院校、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职业教育等级分级改革的试点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理事单位和成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成员单位、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中方主席单位。
学校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1985年,北京联合大学成立。1987年,北京市卫生职工学院中医部并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2001年,市教委同意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校和北京市化学工业集团职工大学划转给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第一师范学校并入北京联合大学。2008年,北京市化工学校、北京市医药技术学校、北京市医药器械学校并入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是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经、法、教、文、史、理、工、医、管、艺等10个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北京市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学校实施“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战略,不断推进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以培养适应国家,特别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2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活跃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各行各业,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
学校现设有应用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商务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智慧城市学院、机器人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管理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应用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4个学院。
首都核心圈里的都市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北四环校区为中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格局。各校区多地处北京城区核心区域。
在这里,你不仅能够领略奥林匹克中心的宏伟与壮观,感受学院路学术氛围的严谨与浓厚,还能领略CBD 金融中心的繁荣与忙碌,感受皇城根儿老北京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博大。
学校是北京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通过畅联各校区的校园网,可实现各校区优质的课堂视频互联和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及北京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整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初步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应用型特色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0 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等十大学科门类。8 个本科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 个本科专业获批为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 个本科专业获批为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5 个本科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 个本科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 个专业获批为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 个专业获批为北京市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我校本科专业的实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有18 个本科专业进入全国排名前20%(RCCSE), 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专业选择空间。
学校拥有北京学和工商管理两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中国史、地理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设计学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拥有金融、法律、教育、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交通运输、中医、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1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为教育部学位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领域,面向视障生源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填补了国内高等特殊教育空白。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深造空间。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结合学科布局及综合性大学特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把学科建设作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任务,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带动学科建设,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推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成果应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工作,带动改革和事业发展全局,聚合“综合性”优势,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