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按照往年录取分数降序排列志愿选择,这一思路本身没有大错,但前提是填报的每个志愿都属自己喜欢,录取其中任何一个都能欣然接受。
到了专科阶段,填报志愿不得不与将来就业联动考虑。尽管政策规定,无论录取哪所院校,专科毕业之年都有资格报考专升本,但成功机会必然只会属于未知的少数勤奋者。
多数专科毕业生将直接踏入社会谋划生计,因此志愿选择之时就要研究未来的就业前景。不要被往年的分数绑架,选定志愿并判断自己基本能被其中之一录取后,院校与专业的前后排序应该遵从内心喜好,录取一个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远比踏准分数重要得多。
1、能公办不民办
现阶段,由于人们传统就业观念与现实教育体制的原因,民办专科高校很难吸引到优秀的高层次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当中,师资配备良莠不齐,甚至刚毕业的学生一转眼就成了“大学教师”,教学质量堪忧;
民办专科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国家的财政支持,就只能“羊毛出在羊身上”,由学生买单,公办专科学校三千多的学费,到了民办专科学校动辄七八千;
毕业后,从法律地位上来说,公办专科学校与民办专科学校是平等的,但现实就业中却仍有歧视民办专科院校的现象时有发生。
选择优先级:城市>学校>专业
在分数可以的情况下,选择发达城市,会让你比别人占得先机(天时、地利)。
“毕业后你准备去哪找工作?”、”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你大学参加过哪些项目?”、”我们校友会怎么样?“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在你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出现。
“北上广深”是大家熟知的一线城市,每年毕业季,都会有大量人员涌入这些城市。虽然明知成为“北漂”、“沪漂”很累,但依旧如“飞蛾扑火”一般。
原因在于“大城市的机会更多”,“大城市相对来说更公平”。大城市是国家在世界上重要的名片,每年投入的人才资金、建设资金也比其他城市多很多。大量资金不计回报的投入,使得这些城市比其他城市更有吸引力,人才、科技集聚效应更明显。
最后的结果是,好的教授、专家、学者、企业普遍集中在大城市,小城市的讲师、青年学者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大学是"知识密集型",高校重要的资源是精英人才(专家、教授、学者)和校友。发达城市更容易“挖”走普通城市、没落城市的人才。
另外,如果选择的是普通城市的大学,且不说平时参加项目、兼职锻炼的机会少,毕业时还要去外地实习、租房、找工作、落户,重新适应新的环境。
从上可知,填报志愿时选择那些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无论在校期间学习、实习,还是日后参加工作都是利远大于弊。如果想从事科研且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忽略城市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