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常州大学就业质量报告已经公布,以下为大家整理的就业率、就业前景等信息,供大家参考:
注:本科就业率统计通常包含直接就业、考研深造、灵活就业等
常州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https://cczu.91job.org.cn/sub-station/detail?xwid=D46C6952234D6D5CE0530100007FBFEC&xxdm=10292
常州大学本科就业率为95.25%,研究生就业率为97.23%。
常州大学比较好的王牌重点特色专业一览表 | ||||
序号 | 专业名称 | 重点类型 | 专业大类 | 专业类型 |
---|---|---|---|---|
1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化工与制药类 | 本科 |
2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材料类 | 本科 |
3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机械类 | 本科 |
序号 | 学校名称 | 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1 | 常州大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B- |
2 | 常州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C+ |
3 | 常州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C |
4 | 常州大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C |
5 | 常州大学 | 机械工程 | C- |
6 | 常州大学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C- |
序号 | 学校名称 | 省份 | 城市 | 层次 | 备注 |
1 |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 常州 | 专科 | 公办 |
2 |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 常州 | 专科 | 公办 |
3 |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 常州 | 专科 | 公办 |
4 |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 常州 | 专科 | 公办 |
5 |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 常州 | 专科 | 公办 |
6 |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 江苏 | 常州 | 专科 | 公办 |
7 |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 常州 | 专科 | 民办 |
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常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以及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学校历经43年的发展,现已建成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2020年学校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居全国第129位。
学校以“责任”为校训,秉承“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和“以人为美、育人为本,开放办学、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现有科教城、西太湖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0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逾5亿元。学校设有21个学院,有全日制本科生206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900人。同时设立继续教育学院(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学院)。
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学科特色较为鲜明,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拥有省优势学科2个、省“十三五”重点学科7个,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在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10个学科上榜。
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现有本科专业80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规划教材9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学校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学校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2017年捧得“优胜杯”;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5项,银奖3项,铜奖7项,实现金奖“四连冠”,2020年捧得“优胜杯”;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11项。学校在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和“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分列第91位和第44位。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师素质优良。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13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达66%。拥有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教育部“*”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学校现有江苏省“双创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220余人;省“双创团队”、“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等团队10余个。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和“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