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20年7月四川文理学院官网显示, 四川文理学院有有各类教职工1252人,外籍教师16人,其中专任教师765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7%,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3.7%),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突出贡献专家3人。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成端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王成端、刁永锋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刁永锋、朱兴华、邓杰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朱兴华、邓杰、程碧英、黄培森
四川省优秀教师:程碧英、丁奇君、王道坤
四川省教学名师:第五届(川教〔2011〕74号)何聪
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数学建模教研室
大学名单 | 年份 | 省份 | 专业名称 | 选科要求(/代表或,+代表且)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英语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健康服务与管理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汉语国际教育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行政管理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音乐学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酒店管理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体育教育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特殊教育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文化产业管理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应用心理学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物业管理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产品设计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小学教育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环境设计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学前教育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舞蹈学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商务英语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翻译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广播电视学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视觉传达设计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广播电视编导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城乡规划 | 地理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美术学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不限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历史学 | 历史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人力资源管理 | 物理/政治/地理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汉语言文学 | 历史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物流管理 | 物理/政治/地理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思想政治教育 | 政治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财务管理 | 物理/政治/地理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审计学 | 物理/政治/地理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物理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机械电子工程 | 物理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物联网工程 | 物理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物理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数字媒体技术 | 物理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机械工程 | 物理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土木工程 | 物理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物理学 | 物理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工程造价 | 物理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物理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制药工程 | 化学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化学 | 化学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化学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应用化学 | 化学 |
四川文理学院 | 2020 | 山东 | 应用统计学 | 物理/化学/生物 |
学院 | 专业名称 | 专业类别 |
---|---|---|
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 师范类 |
广播电视学 | 普通类 | |
文化产业管理 | 普通类 | |
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 | 普通类 | |
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 | 师范类 |
知识产权、行政管理 | 普通类 | |
四川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师范类 |
翻译、商务英语 | 普通类 | |
四川文理学院数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师范类 |
应用统计学、金融数学 | 普通类 | |
四川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 物理学 |
师范类 |
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 | 普通类 | |
物联网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 普通类 | |
四川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 | 师范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水质科学与技术 | 普通类 | |
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 | 音乐学 | 师范类 |
舞蹈学 | 普通类 | |
四川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 | 普通类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师范类 | |
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 美术学 | 师范类 |
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 | 普通类 | |
四川文理学院康养产业学院 | 物业管理 | 普通类 |
健康服务与管理 | 普通类 | |
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 | 师范类 |
应用心理学 | 普通类 | |
四川文理学院财经管理学院 | 财务管理 | 普通类 |
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物流管理 | 普通类 | |
四川文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管理 | 普通类 |
四川文理学院生态旅游学院 | 城乡规划 | 普通类 |
酒店管理 | 普通类 |
四川文理学院,位于天府之国四川东部达州市,办学历史可溯及清末龙山书院,1976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时称达县师范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日制普通高校,相继更名为达县师范专科学校、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为本科高校,目前是川东地区唯一省管普通本科高校。2016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高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2018年被增列为“四川省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拥有莲湖、南坝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10000余平方米(莲湖校区666000多平方米,南坝校区43000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3000多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47万余册,电子图书80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报刊5万余种,电子期刊3万余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25亿元。现有各类教职工1200余人,外籍教师5人,其中专任教师81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全日制在校普通学生15000多人,留学生65人,面向全国22个省市招生。
现设文学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财经管理学院、数学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态旅游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康养产业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开设57个本科专业、 12个专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九大学科门类。
学校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知识结构模块化、理论实践融合化、教学服务信息化、考核评价常态化的“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四年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努力构建学生通识核心知识、通识实践能力 、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复合素质培养七大知识体系,培养具有“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捷克、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等国家1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每年有300多名师生到海外高校学习交流。与国内100多家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建立共建合作关系。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7万余名大学毕业生,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始终居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注重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建有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青少年文学艺术社科普及基地,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特色植物开发研究实验室,参建“工业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磷资源综合利用工 程技术中心,建有巴文化研究院、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秦巴文化产业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川东分中心、油气田废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巴山作家群研究院、书法艺术研究院等近30 个科技创新平台;建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团队”和四川省教育厅“秦巴文化研究传播创新团队”等22个科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