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外,学校还可能考虑考生的单科成绩、外语口语水平、特长才艺等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考后志愿填报的录取结果是多个环节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学校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录取结果并非完全由学校单方面决定。招生考试院、考生自身条件以及招生章程和招生计划等因素都会对录取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和规则,以提高自己的录取机会。
第一种状态是已经投档。此状态表示考生的分数达到了自己所填报的高校调档线,档案被成功投出。由于高校接收考生电子档案需要时间,所以考生档案状态显示为“已经投档”。
第二种状态是院校在阅。此状态表示考生的电子档案已经成功投到其所填报的高校。高校已经下载该电子档案,并且正在审阅查看考生的基本情况,这是一个阅档的过程。当高校将自己的录取意见传送给省教育考试院高考录取现场时,计算机界面会显示考生被预录取的高校名称和专业。省教育考试院高考录取现场录检人员检查审核后,如果同意高校的意见,考生的档案状态将会变成“等待终审”状态。
第三种状态是等待终审。此状态表明省教育考试院对“预录取”考生经过审核后,拟同意录取该生,并将这一信息提交给高考录取现场负责人进行最终审批。
第四种状态是录取。此状态表明考生已被正式录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考生电子档案状态显示“录取”时,省教育考试院还会打印一张纸质的录取名册,经过签字盖章后,省教育考试院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把考生的录取名册发送给录取高校。
第五种状态是预退档。如考生档案状态到达这一阶段,则意味着考生即将面临退档处理。当高校将预退档意见传送给省教育考试院高考录取现场,经省教育考试院录取检查、审核后,如果同意高校的退档意见,随后考生档案的状态会变成“自由可投”状态。
第六种状态是自由可投。自由可投分两种情况:一是考生的档案在某一批次第一次投档时,如未投出(考生成绩未达到高校的调档线),考生状态会显示为“自由可投”;二是考生档案被投进高校后,因为“不服从专业调剂”“身体受限”等原因被退档后,也会显示为“自由可投”。
投档线不等于录取最低分数线,这是肯定的。可是,很多家长和学生把二者混为一谈,以为过了投档线就是被录取了。其实,这是错误的,投档线只代表学生有了被录取的资格,至于能否被录取,还不一定。
录取分数线是院校自己决定的,投档线的分数线均由省招办划定。一般而言,高校的不同专业在录取时是按照省招办划定的1:1.2的人数投档的,有的院校低一些,是1:1.05,进入这个比例的最后一名学生的成绩就是投档线。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某校某批次文史类计划招收20人,省招办按照招生计划数的1.2投档,就需要投递24份档案,而填报志愿的考生有50人,院校就把这50人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排序在第24位考生的招投总分即为该校该批次文史类的投档线。然后,院校再从这24人,再审阅,排序,择优录取,那么录取的第20名考生的分数就是录取分数线。
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先后与高考投档录取时间没有关系。高考投档录取是有规定时间的,必须在全部考生志愿填报时间结束后才能够统一开始投档录取。填报志愿的时间早晚不影响考生的投档录取顺序。
录取先后是与录取批次有关,而不是报名先后。具体要看报名的先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如果是因为在同一批次中可以报3天,因为仔细考虑而第二天晚上报的,这与第一天早上报的同学在录取顺序上没有任何区别。
考生填报志愿时,须仔细查阅拟填报高校的招生章程,知悉高校的录取规则,根据高校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要求、各专业对考生的选测科目要求、收费标准等,结合本人的体检结论和家庭情况等,慎重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