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学校认可,学生确有某种特殊困难,不转专业或不转学则无法继续学习的;
(四)本科学生学习确有困难,要求转入专科学习的;
(五)根据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学校认为确实有必要调整少量学生专业的。
年份 | 大学名称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选科要求 |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历史 | 本科 | 562 | 12427 | 历史+不限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地方专项) | 湖北 | 历史 | 本科 | 554 | 14946 | 历史+不限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家专项) | 湖北 | 历史 | 本科 | 550 | 16330 | 历史+不限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地方专项) | 湖北 | 历史 | 本科 | 538 | 20623 | 历史+不限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538 | 47414 | 物理+不限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历史 | 本科 | 537 | 21008 | 历史+不限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家专项)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521 | 56500 | 物理+不限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历史 | 本科 | 517 | 29069 | 历史+不限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地方专项)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515 | 59686 | 物理+不限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家专项)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510 | 62389 | 物理+(化或生)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507 | 63957 | 物理+化学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506 | 64486 | 物理+不限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地方专项)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506 | 64486 | 物理+(化或生)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503 | 66072 | 物理+(化或生)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地方专项)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497 | 69189 | 物理+不限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地方专项)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488 | 73663 | 物理+(化或生)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地方专项)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479 | 78161 | 物理+化学 |
2021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469 | 82969 | 物理+不限 |
2020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文科 | 本一 | 539 | 10709 | |
2020 | 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家专项) | 湖北 | 文科 | 本一 | 535 | 11598 | |
2020 | 湖北中医药大学(地方专项) | 湖北 | 文科 | 本一 | 531 | 12571 | |
2020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理科 | 本一 | 526 | 52137 | |
2020 | 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家专项) | 湖北 | 理科 | 本一 | 523 | 53792 | |
2020 | 湖北中医药大学(地方专项) | 湖北 | 理科 | 本一 | 521 | 54896 | |
2020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文科 | 本二 | 502 | 20449 | |
2020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理科 | 本二 | 497 | 68188 | |
2019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文科 | 本一 | 551 | 9653 | |
2019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文科 | 本二 | 529 | 15593 | |
2019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理科 | 本一 | 510 | 50302 | |
2019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理科 | 本二 | 485 | 64761 |
年份 | 大学名称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选科要求 |
---|---|---|---|---|---|---|---|
2021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历史 | 本科 | 558 | 13652 | 历史+(化或生) |
2021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历史 | 本科 | 535 | 21741 | 历史+不限 |
2021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532 | 50678 | 物理+(化或生) |
2021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520 | 57036 | 物理+不限 |
2021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520 | 57036 | 物理+(化或生) |
2021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519 | 57553 | 物理+化学 |
2021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510 | 62389 | 物理+化学 |
2021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498 | 68692 | 物理+不限 |
2021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物理 | 本科 | 493 | 71147 | 物理+化学 |
2020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文科 | 本一 | 531 | 12571 | |
2020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理科 | 本一 | 521 | 54896 | |
2020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理科 | 本二 | 475 | 80205 | |
2020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文科 | 本二 | 444 | 38766 | |
2019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文科 | 本二 | 535 | 13899 | |
2019 | 江西中医药大学 | 湖北 | 理科 | 本二 | 493 | 60081 |
广西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也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
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产学研医紧密结合、对外交流合作优势突出,有仙葫、明秀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10.99亩。设有14个学院,3个直属公共教学部。有14所附属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地方附属医院11所),1所附设中医学校,1家校办制药厂,1所独立学院。有重阳城老年公寓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学研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校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991人,外聘教师161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19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67人;有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693人。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广西终身教授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7人、广西特聘专家3人、广西八桂学者2人、广西“八桂名师”2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4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2人、广西“桂派中医大师”17人、广西名老中医18人、广西名中医64人,省级创新团队7个。
学校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观,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000多人,有本科专业25个,其中有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优质特色专业(群)9个、省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6个。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3个,是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4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4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 个。2015年以来,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中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中药学专业认证,中医学专业认证获得教育部专家组的“完全认可”,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为6年。
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连续8年荣获“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学校以中医药、壮瑶医药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是全国中医药民族医药最大的创新共享平台之一。有1个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拥有广西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各1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基地2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3个。1970年开始,赵一教授参与屠呦呦“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工作,在青蒿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韦贵康教授提出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及颈性高血压学说”,邓家刚教授的“化学中药学说”,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以及唐农教授提创的“中医阴阳本体学说”,均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中医“扶阳学派”“八桂学派”“黄氏壮医针灸”“本土学派”等多个学术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
近三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6项,省部级项目178项,厅局级项目633项。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6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出版科技专著62部,发表科技论文352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7篇;获国家专利授权6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
社会服务优势明显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主战场。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以学校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瑞康医院、制药厂为依托,学校有36个国药准字号药品、200多种院内制剂、10多种成果转化产品,复方扶芳藤合剂、龙血竭、芒果止咳片已成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的拳头产品,青蒿素、绞股蓝等系列产品也为广西多个制药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宗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筛选及产品开发研究”及“海水无核珍珠产业化养殖关键技术与应用”等研究成果转化投入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