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基础信息 | 宁夏医科大学 | 贵州医科大学 |
综合排名 | 176 | 246 |
所属地区 | 宁夏银川市 | 贵州贵阳市 |
创办时间 | 1958年 | 1938年 |
办学性质 | 公办 | 公办 |
隶属于 | 省政府 | 省政府 |
学科层次 | 本科 | 本科 |
院校类型 | 医药 | 医药 |
985 | - | - |
211 | - | - |
双一流A | - | - |
双一流B | - | - |
院系数 | 9 | 21 |
专业数 | 26 | 35 |
博士点 | 5 | 4 |
硕士点 | 15 | 18 |
男生占比 | 64 | 64 |
女生占比 | 36 | 36 |
2022年甘肃中医药大学录取通知书查询入口:
根据往年甘肃中医药大学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预测,甘肃中医药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间预计在录取结果公布后的一周,通知书会以EMS快递的方式邮寄到你预留的地址或者学校。
录取通知书EMS邮政查询入口:https://www.gszy.edu.cn/reception
宁夏医科大学和山西医科大学师资介绍对比 | |
宁夏医科大学 | 山西医科大学 |
宁夏医科大学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宁夏医学院。1962年改称宁夏大学医学系。1972年,上海铁道医学院搬迁至银川,与宁夏大学医学系合并重建宁夏医学院。2002年,宁夏卫生学校、宁夏护士学校并入宁夏医学院。2008年8月,学校更名为宁夏医科大学。2014年,宁夏师范学院医学院并入宁夏医科大学,至此,学校成为宁夏唯一的医学高等教育学府。 学校是国家教育部、卫健委、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有教职员工及医护等人员6882人,其中专任教师980人,副高以上职称784人。有双聘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89人,硕士生导师897人(含115名博士生导师)。全日制在校生10370人(含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留学生),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555人,留学生283人。有雁湖、双怡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1700亩,设有14个教学机构,13个教辅科研机构,有14所附属医院,19所教学医院,66所实习医院和实践教学基地。查看详情 | 山西医科大学,是全国第三批、山西省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开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25所医学院校之一,全国首批恢复儿科学本科专业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学校前身是山西医学传习所,创建于1919年8月。1921年8月,改为山西医学专门学校。1928年8月,更名为山西医学专科学校。1932年1月,组建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40年3月并入山西大学,称作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8月,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1953年9月,独立建校,更名为山西医学院。1996年9月,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查看详情 |
年份 | 大学名称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选科要求 |
---|---|---|---|---|---|---|---|
2021 | 甘肃中医药大学 | 甘肃 | 文科 | 本一 | 526 | 4315 | |
2021 | 甘肃中医药大学 | 甘肃 | 文科 | 本二 | 485 | 11718 | |
2021 | 甘肃中医药大学 | 甘肃 | 理科 | 本一 | 479 | 20078 | |
2021 | 甘肃中医药大学 | 甘肃 | 理科 | 本二 | 430 | 39522 | |
2021 |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市) | 甘肃 | 文科 | 专科 | 425 | 28974 | |
2021 |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市) | 甘肃 | 理科 | 专科 | 298 | 97764 | |
2020 | 甘肃中医药大学 | 甘肃 | 文科 | 本一 | 537 | 5169 | |
2020 | 甘肃中医药大学 | 甘肃 | 文科 | 本二 | 515 | 9031 | |
2020 | 甘肃中医药大学 | 甘肃 | 理科 | 本一 | 488 | 23066 | |
2020 | 甘肃中医药大学 | 甘肃 | 理科 | 本二 | 448 | 40958 | |
2020 |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市) | 甘肃 | 文科 | 专科 | 445 | 30299 | |
2020 |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市) | 甘肃 | 理科 | 专科 | 343 | 96625 | |
2019 | 甘肃中医药大学 | 甘肃 | 文科 | 本一 | 536 | 4899 | |
2019 | 甘肃中医药大学 | 甘肃 | 文科 | 本二 | 516 | 8343 | |
2019 | 甘肃中医药大学 | 甘肃 | 理科 | 本一 | 505 | 21114 | |
2019 | 甘肃中医药大学 | 甘肃 | 理科 | 本二 | 469 | 37488 | |
2019 |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市) | 甘肃 | 文科 | 专科 | 425 | 34109 | |
2019 |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市) | 甘肃 | 理科 | 专科 | 348 | 102459 |
年份 | 大学名称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选科要求 |
---|
高考志愿填报选校时大家不可避免的一个参考因素是排名。可同样的学校,在不同的机构排名中,名词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距甚远。学生和家长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到底哪个排名更权威?更有参考价值?本文小编根据前3年院校录取分数线得出甘肃中医药大学2022年最新排名数据,仅供考生志愿填报时参考!一、甘肃中医药大学排名2022年最新排名甘肃中医药大学2022年在全国排名第609位。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
学校前身是1978年创立的甘肃中医学院;1989年,学校在甘南州卫生学校藏医学专业基础上创办藏医系,逐渐发展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藏医学院;2014年,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2017年,和平校区一期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逐渐完成教学及行政整体迁入;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并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经过四十载薪火相传和砥砺奋进,学校已实现“办学层次提升”和“办学空间拓展”两大目标。
学校现有和平校区、五里铺校区、定西校区及甘南校区四个校区,形成“一校四区”办学格局,四个校区的功能布局分别为:本科专业人才教育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成人继续教育基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民族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校本部所在的和平校区占地面积1050亩,坐落于兰州市和平开发区,居于甘肃省会东大门,东襟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西拥金城锁钥皋兰山,南倚钟灵毓秀官滩沟,北接丝路通衢连霍高速,遥对滔滔黄河,毗邻座座学府,人文气脉生生不息,医药教育别具特色。
学校坚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校,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实现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及适应中医药国际化的外向型人才。
学校本部设有21个教学机构(其中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共建第一临床医学院,与兰州市政府依托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建第二临床医学院),4个直属机构,3个科研机构。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2家实践教学基地(含11所附属医院)。有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目前面向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990人,其中本科生11997人,专科生1662人,硕士研究生1993人,博士研究生125人,留学生121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
学校本部现有教职工923人,其中专任教师797人。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3人,双聘院士4人,岐黄学者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48人,1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3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1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10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2人获“甘肃省园丁奖”,28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
学校是具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类高校。现有医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其中有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学科(A类)、7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2个省高校重点学科。有1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有32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权。有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6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