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 大学名称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选科要求 |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历史 | 本科 | 539 | 24217 | 历史+(生物学或地理)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33 | 89973 | 物理+不限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32 | 90712 | 物理+不限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31 | 92640 | 物理+不限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历史 | 本科 | 523 | 33907 | 历史+(思想政治或地理)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历史 | 本科 | 523 | 33934 | 历史+不限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历史 | 本科 | 522 | 34243 | 历史+思想政治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历史 | 本科 | 522 | 34391 | 历史+(生物学或地理)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历史 | 本科 | 520 | 35926 | 历史+不限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20 | 106100 | 物理+(生物学或地理)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历史 | 本科 | 519 | 36709 | 历史+不限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19 | 108368 | 物理+不限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15 | 113888 | 物理+不限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15 | 113328 | 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15 | 113617 | 物理+思想政治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12 | 117341 | 物理+不限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09 | 120890 | 物理+不限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07 | 124067 | 物理+不限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07 | 123712 | 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06 | 125816 | 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05 | 127090 | 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03 | 129225 | 物理+不限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01 | 131947 | 物理+化学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498 | 136702 | 物理+化学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497 | 137732 | 物理+化学 |
2021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484 | 156382 | 物理+化学和生物学 |
2020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文科 | 本科 | 510 | 35539 | |
2020 | 广东海洋大学(地方专项) | 广东 | 文科 | 本科 | 510 | 35928 | |
2020 | 广东海洋大学(地方专项) | 广东 | 理科 | 本科 | 497 | 110629 | |
2020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理科 | 本科 | 484 | 125938 | |
2019 | 广东海洋大学(地方专项) | 广东 | 文科 | 本科 | 529 | 31784 | |
2019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文科 | 本科 | 527 | 33214 | |
2019 | 广东海洋大学(地方专项) | 广东 | 理科 | 本科 | 478 | 95721 | |
2019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理科 | 本科 | 458 | 120569 |
年份 | 大学名称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选科要求 |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历史 | 本科 | 530 | 29617 | 历史+不限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历史 | 本科 | 526 | 31890 | 历史+(化学或生物学)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历史 | 本科 | 526 | 31696 | 历史+不限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历史 | 本科 | 521 | 34855 | 历史+(化学或生物学)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21 | 105698 | 物理+不限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18 | 108753 | 物理+不限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历史 | 本科 | 516 | 38318 | 历史+不限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14 | 114506 | 物理+不限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13 | 115504 | 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历史 | 本科 | 505 | 46081 | 历史+不限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04 | 128740 | 物理+不限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501 | 131853 | 物理+不限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499 | 135582 | 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历史 | 本科 | 496 | 53308 | 历史+化学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495 | 140310 | 物理+不限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494 | 141705 | 物理+化学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历史 | 本科 | 480 | 66793 | 历史+化学 |
2021 | 五邑大学 | 广东 | 物理 | 本科 | 475 | 168258 | 物理+化学 |
2020 | 五邑大学(市外地区) | 广东 | 文科 | 本科 | 515 | 32241 | |
2020 | 五邑大学 | 广东 | 文科 | 本科 | 501 | 41604 | |
2020 | 五邑大学(市内地区) | 广东 | 文科 | 本科 | 501 | 41604 | |
2020 | 五邑大学(市外地区) | 广东 | 理科 | 本科 | 493 | 115962 | |
2020 | 五邑大学 | 广东 | 理科 | 本科 | 480 | 131472 | |
2020 | 五邑大学(市内地区) | 广东 | 理科 | 本科 | 480 | 131472 | |
2019 | 五邑大学(市外地区) | 广东 | 文科 | 本科 | 539 | 25002 | |
2019 | 五邑大学 | 广东 | 文科 | 本科 | 525 | 35268 | |
2019 | 五邑大学(市内地区) | 广东 | 文科 | 本科 | 525 | 35268 | |
2019 | 五邑大学(市外地区) | 广东 | 理科 | 本科 | 475 | 99711 | |
2019 | 五邑大学 | 广东 | 理科 | 本科 | 448 | 133846 | |
2019 | 五邑大学(市内地区) | 广东 | 理科 | 本科 | 448 | 133846 |
院校基础信息 | 福建农林大学 | 福建医科大学 |
综合排名 | 405 | 188 |
所属地区 | 福建福州市 | 福建福州市 |
创办时间 | 1936年 | 1937年 |
办学性质 | 公办 | 公办 |
隶属于 | 省政府 | 省政府 |
学科层次 | 本科 | 本科 |
院校类型 | 农林 | 医药 |
985 | - | - |
211 | - | - |
双一流A | - | - |
双一流B | - | - |
院系数 | 17 | 8 |
专业数 | 80 | 27 |
博士点 | 13 | 8 |
硕士点 | 44 | 18 |
男生占比 | 58 | 55 |
女生占比 | 42 | 45 |
福建农林大学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门户、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福州,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成立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1952年,两大文脉汇集成立福建农学院。1958年秋,省委省政府以福建农学院森林系为基础,成立福建林学院。2000年10月,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福建农林大学。
学校设有19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主的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2万人,研究生7200余人。现有本科招生专业(类)65个,获批卓越农林人才试点专业8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6门。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先后七次捧得“优胜杯”。
学校现有教职工3000多人,专任教师1700多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教育部“*”8人,万人计划人才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0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0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团队2支和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2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团队1支,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基地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学校现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和7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7个学科进入榜单,其中植物保护、林学、生态学和风景园林学4个学科进入前10%-20%。6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峰学科,12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
学校建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3个。“十二五”以来,学校主持科研计划项目5000多项,科研经费超1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其中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获部省级自然科技奖190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0项,其中,主持获部省级科技奖124项。在全球破译小菜蛾基因组、香荚兰基因组、菠萝基因组、龙眼基因组、甘蔗基因组、四倍体栽培种花生基因组、睡莲基因组,首次解析了植物蓝光受体原初光反应的分子机制。
学校是菌草技术发明单位,选育出的甘蔗、黄麻、杉木、甘薯、花生、茶叶、蔬菜等新品种和形成的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主要产区。依托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构建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参加“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连续多年获得优秀组织奖。
学校是教育部“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有来自近36个国家150名留学生在校攻读学位。学校率先对台湾开展单独招生,与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知名高校开展20余个学生联合培养和交流互换项目,学生还可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乡村振兴项目、国际组织项目等资助公派出国留学。学校还与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共建孔子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校园三面山林环绕,风景秀丽,鸟语花香。学校连续三年获评全国文明单位。校园产权占地4500余亩,非产权占地1200亩,另有科教基地1200余亩,教学林场5.5万余亩,资产总值40.1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含期刊装订本)306万册。拥有电子图书(含电子期刊)331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