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北京化工大学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在四川2021年高考理科招生计划人数为4人;
6、北京化工大学法学专业在四川2021年高考文科招生计划人数为1人;
北京化工大学2021年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 ||||||
序号 | 专业名称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招生科目 | 招生批次 | 招生人数 |
---|---|---|---|---|---|---|
1 | 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学,东/北校区就读。,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四川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26 |
2 | 理科试验班(数学、物理电子与管理,东/北校区就读。,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四川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11 |
3 | 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东/北校区就读。,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四川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6 |
4 | 工科试验班(绿色化工与生物医药,东/北校区就读。,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四川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20 |
5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中美双学位、机器人方向,东/北校区就读。,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四川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 |
6 | 自动化类(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东/北校区就读。,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四川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17 |
7 | 计算机类(东/北校区就读。,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四川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10 |
8 | 化工与制药类(中外合作办学)(中法精英工程教育试验班,东/北校区就读。,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四川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4 |
9 | 生物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美双学位、生物过程工程,东/北校区就读。,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四川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5 |
10 | 法学(卓越实验班,东/北校区就读。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四川 | 2021 | 文科 | 本科一批 | 1 |
11 | 工商管理类(新文科经管法,东/北校区就读。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四川 | 2021 | 文科 | 本科一批 | 10 |
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0 | 理科 | 本一 | 623 | 11629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5 | 文科 | 本一 | 623 | 4692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18 | 2818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5 | 理科 | 本一 | 617 | 12910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8 | 理科 | 本一 | 606 | 11264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8 | 文科 | 本一 | 606 | 2980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1 | 理科 | 本一 | 604 | 12504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2 | 理科 | 本一 | 602 | 10750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9 | 文科 | 本一 | 600 | 2616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9 | 理科 | 本一 | 598 | 10809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2 | 文科 | 本一 | 595 | 4565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6 | 理科 | 本一 | 594 | 12178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0 | 文科 | 本一 | 593 | 2749 |
北京化工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20 | 理科 | 本一 | 585 | 29811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7 | 理科 | 本一 | 574 | 11821 |
北京化工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8 | 理科 | 本一 | 572 | 25130 |
北京化工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5 | 理科 | 本一 | 570 | 44726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7 | 文科 | 本一 | 568 | 3661 |
北京化工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9 | 理科 | 本一 | 565 | 24677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4 | 文科 | 本一 | 564 | 5151 |
北京化工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21 | 理科 | 本一 | 563 | 31922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3 | 文科 | 本一 | 559 | 5678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6 | 文科 | 本一 | 557 | 4295 |
北京化工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6 | 理科 | 本一 | 551 | 34343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4 | 理科 | 本一 | 540 | 16857 |
北京化工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7 | 理科 | 本一 | 537 | 28301 |
北京化工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3 | 理科 | 本一 | 496 | 42760 |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学校共设有15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305人,研究生6768人(其中博士885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3675人,学历留学生318人。
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以及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的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并列第3。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6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门类,10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55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509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外籍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项目入选专家7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 “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专家3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9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7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1人。
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已经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5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0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10个。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26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工局第二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4个国家引智基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是入选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十三五”期间共建高校中仅有的3所“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业院校之一。2017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6.18亿元,获专利授权483项,鉴定成果7项。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三权”改革。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20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在威海、安庆、沧州、嘉兴、济源等地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如“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 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海外名师项目”、“学校特色项目”等,正逐步引领我校科研团队走向世界。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114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学校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于2017年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学校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交流,已经与30多所国外院校合作开展海外学习项目,2017年学生海外学习项目共派出362人,在校留学生总数601人。学校持续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2017年度,学校派出教职工158团组/286人次临时出国(境)公干,接待境外短期专家763人次,在校任职的长期外籍专家共16名。2017年学校举办“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来自43所中外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嘉宾共100余人参加论坛,参会的21所高校共同签署了《“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北化宣言》。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有25位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老师悉心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17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71%,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8.30%。
今天的北京化工大学,将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北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