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折教育 志愿填报

西南民族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2-27 13:02:34

西南民族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

薪火相传,接力奋斗。学校始终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校训精神,在探索中发展,在追求中前行。经几代民大人的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目前,学校含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占地面积近3000亩,在成都市有武侯校区、航空港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建有“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3.6万平方米。拥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彝学文献馆。其中民族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第一批博物馆之一,收藏有国内30多个民族的各类文物8000多件(套),是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有56个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教职员工近3千人,其中博、硕士生导师664人。学校汇聚了一批又一批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优秀教师,有56人先后荣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获聘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人入选国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3人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4人次先后入选国家民委人才项目、突贡专家等,201人次先后入选四川省人才项目、突贡专家等。

公办大学与民办大学的区别


公办大学:

民办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的介绍和师资力量

砥砺奋进,岁月流金。西南民族大学坐落于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染青城峨眉之灵秀,汲工部武侯之神韵,是民族高等教育镶嵌在祖国大西南的一颗明珠。学校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2005年,实现国家民委、成都市共建;2015年,实现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西南民族大学是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高校之一。学校继承了诞生于抗日烽火中延安民族学院的优良办学传统,润育在共和国初升的晨曦里,凤凰涅??在改革开放时期,当前正意气风发地奋进在******新征程。2003年,在首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7年,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称号。 薪火相传,接力奋斗。学校始终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校训精神,在探索中发展,在追求中前行。经几代民大人的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目前,学校含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占地面积近3000亩,在成都市有武侯校区、航空港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建有“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3.6万平方米。拥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彝学文献馆。其中民族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第一批博物馆之一,收藏有国内30多个民族的各类文物8000多件(套),是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有56个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教职员工近3千人,其中博、硕士生导师664人。学校汇聚了一批又一批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优秀教师,有56人先后荣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获聘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人入选国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3人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4人次先后入选国家民委人才项目、突贡专家等,201人次先后入选四川省人才项目、突贡专家等。

西南民族大学在安徽历年录取分数线

大学名称 大学分类 招生省份 招生年份 考生类别 批次名称 最低分数线 最低位次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21 文科 本一 597 7003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5 文科 本二 596 14016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9 文科 本一 578 7246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8 文科 本一 577 8937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20 文科 本一 574 6672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20 理科 本一 573 37902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21 文科 本二 571 16401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2 文科 本二 567 17340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15 文科 本二 565 30420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8 文科 本二 562 13953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9 文科 本二 561 13571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21 文科 本二 554 25990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20 文科 本二 552 14519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21 理科 本一 551 39598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19 文科 本二 544 22787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8 理科 本一 543 43174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9 理科 本一 540 40008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5 理科 本二 538 79559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4 文科 本二 536 14823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18 文科 本二 534 26262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20 文科 本二 532 25710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3 文科 本二 532 16282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7 文科 本一 530 11492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20 理科 本二 517 81370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7 文科 本二 515 16503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6 文科 本二 513 17577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14 文科 本二 510 30438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2 理科 本二 505 82455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6 理科 本二 504 77919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13 文科 本二 504 33982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8 理科 本二 503 77404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15 理科 本二 503 126605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20 理科 本二 499 97524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7 理科 本一 499 56662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21 理科 本二 497 81825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9 理科 本二 495 78413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17 文科 本二 492 26440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19 理科 本二 482 91961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7 理科 本二 482 73341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16 文科 本二 482 34391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18 理科 本二 479 101982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21 理科 本二 475 102188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16 理科 本二 473 113936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4 理科 本二 462 83956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17 理科 本二 453 104185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 安徽 2013 理科 本二 451 88405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14 理科 本二 445 106849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 民族 安徽 2013 理科 本二 431 112135



西南民族大学院校介绍

砥砺奋进,岁月流金。西南民族大学坐落于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染青城峨眉之灵秀,汲工部武侯之神韵,是民族高等教育镶嵌在祖国大西南的一颗明珠。学校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2005年,实现国家民委、成都市共建;2015年,实现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西南民族大学是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高校之一。学校继承了诞生于抗日烽火中延安民族学院的优良办学传统,润育在共和国初升的晨曦里,凤凰涅??在改革开放时期,当前正意气风发地奋进在新时代新征程。2003年,在首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7年,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称号。

薪火相传,接力奋斗。学校始终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校训精神,在探索中发展,在追求中前行。经几代民大人的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目前,学校含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占地面积近3000亩,在成都市有武侯校区、航空港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建有“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3.6万平方米。拥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彝学文献馆。其中民族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第一批博物馆之一,收藏有国内30多个民族的各类文物8000多件(套),是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有56个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教职员工近3千人,其中博、硕士生导师664人。学校汇聚了一批又一批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优秀教师,有56人先后荣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获聘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3人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4人次先后入选国家民委人才项目、突贡专家等,201人次先后入选四川省人才项目、突贡专家等。

励精图治,笃行致远。学校设有25个学院;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87个本科专业;有9个一级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专业获批省级及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有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目前,馆藏图书资料110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49亿元,校园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学校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央部属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连续十次被评为“四川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先进单位”。

铸造品牌,彰显特色。学校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6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2项,国家科技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16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700项;出版学术著作130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80余项。特别是在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高原牧草培育、民族医药、民族经济、民族旅游、民族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平台“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有9个教育部、四川省、国家民委等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6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2个省(部)级智库、1个四川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社科院、四川省、中国生产力学会先后在学校建立了“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中国西南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全国双语法官培训基地”“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生产力科学研究院”和“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等。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民族学刊》连续多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开放办学,多元融合。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近年来,与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青海、西藏、重庆等7个省市区在内的21个州、县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参与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凉山州盐源县,获四川省对口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学术交流;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日本法政大学、龙谷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波兰克拉科夫经济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5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先后选派近1000人次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累计招收70多个国家的7500余人次留学生。学校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56个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绽放、交相辉映,各民族师生员工情同手足、守望相助,营造了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人文环境。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多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分获全国、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民族博物馆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建校以来,22万名各族学子从学校踏入社会建功立业。其中,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改革先锋”——全面从严治党中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他们积极投身于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为民族地区“回得去、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的“永久牌”人才。从康藏雪域到天山南北,从巴蜀大地到天涯海角,以这些优秀校友为代表的千千万万民大学子积极践行*,用热血和忠诚书写责任担当,用青春和生命回馈祖国和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逐梦前行,再创辉煌。学校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着力实施“以本为本、特色发展、人才强校”三大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QQ:3385433179举报邮箱: help@hengzhe.com
Copyright @ 2016 - 2025 恒折教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21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