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能不能和菠菜一起煮?水果为什么可以解酒?不慎打碎了体温计,如何处理?为什么不能用茶水服药……”11月24日,第十二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绿色杯”综合化学知识竞赛决赛在图书馆3楼报告厅举行。经过初赛选拔,共有12名选手进入决赛,展开了一场化学知识学习、科普与答辩的“较量”。副校长丁力,校团委书记董凌莉,教务处副处长孙志国,能源与材料学院院长王元元,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继芬、行政工作召集人关杰、副院长李如燕、副院长张承龙,与全场近400名观众共同见证比赛。
“在碳达峰、碳中和3060计划推动下,在行业环保改造、绿色金融、生态农业、新能源汽车、储能设施建设、生态治理工程中,同学们要注重专业知识以及跨学科素养的培育”。丁力在致辞中肯定了化学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化学竞赛的开展可以让同学们掌握快速学习的能力,提高个人竞争优势,学会自律和增强统筹时间的能力。他鼓励同学们珍惜校园时光,磨练好自身技能,并找到最适合的赛道,让自己出彩,为母校增光,为祖国赢得荣誉。
经过激烈的比拼,最后,陈浩同学荣获一等奖,罗星宸和垄元哲2名同学获二等奖,潘林燕、张宇琦、蔡?挫?名同学获三等奖。
在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以试卷答题、抢答竞赛的方式展开生活中化学知识的科普与教育,助力“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发展理念在校园内的推广;重点关注生活中的“绿色化学”,积极鼓励落实校园内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此次化学知识竞赛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情关注。据悉,在预报名阶段就有来自智控学院、计信学院、资环学院、能材学院等各年级、不同专业的近800名同学参与报名,近500人参加竞赛初试笔试,在QQ群、微信群咨询赛事信息的同学更是络绎不绝。此次竞赛组织的参与者、来自20机械的闫自森同学表示:“从去年作为选手参加比赛,到今天作为工作人员参与比赛,变化的是工作内容,不变的是一直在感受校园生活的精彩与竞赛的趣味。一场将专业知识与生活科普结合起来的考试让我们耳目一新,也切实体会到了科学的力量与化学的奇妙。”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地址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海路2360号。
学校简介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是一所工科见长,管经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六十年来,学校从成人教育起步,到举办全日制高职教育,再到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直至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得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走出了一条技术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学校优先发展带领性学科,按照“依托工科、服务工科、引领工科”的思路发展非工学科,构建工科见长,管经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B类(培育)并参与上海高校Ⅳ类高峰学科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上海高校II类高原学科建设,电子产品与环境工程、测控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三个学科获批第五期上海教委重点学科建设,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及环境功能材料学科获批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十三五期间建设校级重点学科5个、培育学科11个。
围绕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近年来,学校已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个高校和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等途径,以留学生教育、教师海外访学、学生海外项目、海外名师、国(境)外职业资格证书引进、工程教育认证、学术交流等活动和项目为载体,引进和整合海外教育理念、办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实施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德国、瑞典、芬兰等欧洲国家的应用科技大学在工程教育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TAFE教育集团合作举办昆士兰学院,与美国布劳沃德学院合作举办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香港蒙妮坦国际集团合作成立蒙妮坦学院,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活动。与北京联合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台北科技大学等两岸多所高校轮流举办“海峡两岸应用性(技术与职业)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两岸职业教育领域具有较大影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是一所工科见长,管经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市属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先后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培育单位、上海“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海“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建有全国首家省级劳模学院“上海劳模学院”。拥有“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逆向物流与供应链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自行车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中国自行车智能制造中心”等省部级基地平台。“智能制造工厂实训基地”被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授予“智能制造智慧学习工场(2020)”称号,并入选“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案例。
学校有6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点(电子信息、国际商务、翻译、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艺术)、45个本科专业、20个高职专业。在校全日制学生共计1344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0681人、专科生2125人,预科生47人,硕士生480人,留学生109人),夜大(业余)学生数6859人。现有教职工1129名,其中专任教师838名,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4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42人。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2人。上海高校教学名师4人。
学校人才培养覆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理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24个专业类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B类(培育)并曾参与上海高校Ⅳ类高峰学科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上海高校II类高原学科建设。“十四五”期间,学校结合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目标,依据规划安排建设“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材料)”两个高原学科。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10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8个,上海高校全英语规划专业备案项目2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等30余门,上海高校市级教学团队16个,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104门。近三年,学生参加省部级及以上各类学科技能竞赛213项,共获得奖项739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25项。年均1500余名学生参与市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2020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2名学生分别荣获金牌、铜牌。
学校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百余项。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项、东方学者特聘教授5项(含青年)、浦江计划3项、曙光计划7项、扬帆计划12项、启明星计划1项、阳光计划8项、晨光计划17项等人才类项目。作为第一单位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学校与上海材料研究所联合共建“上海市工程材料应用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与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合作共建“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分实验室”。学校科技园获批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学校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个高校和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TAFE教育集团合作举办昆士兰学院,与美国布劳沃德学院合作举办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香港蒙妮坦国际集团合作成立蒙妮坦学院,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活动。与北京联合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台北科技大学等两岸多所高校轮流举办“海峡两岸应用性(技术与职业)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两岸职业教育领域具有较大影响。
学校主校区位于上海浦东金海路,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实训中心4万多平方米,工程训练中心2万多平方米。拥有标准实验室47个,实验用房面积6.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5.5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7万余册,电子书273万余种。学校实行校部(院)二级管理体制,设有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能源与材料学院、文理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院、应用艺术设计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国际)学院、上海劳模学院、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艺术教育中心等16个二级教学单位。
学校是“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连续8次获评“上海市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学校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上海市金桥出口加工区企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浦东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
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将紧扣时代脉搏,全面贯彻落实校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传承和发扬“勤奋、自强、求实、创新”的校风,“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精技术、重责任、国际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把学校建成以工科见长,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