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称 |
层次 |
计划 |
|
设计学类 |
含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美术学、动画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 |
本科 |
830 |
表演 |
服装设计与表演方向 |
本科 |
60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本科 |
80 |
|
广播电视编导 |
本科 |
80 |
|
合计 |
1050 |
注:各省(市、自治区)招生计划以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计划为准。
录取原则
1.外省考生录取原则
对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体检合格,统(联)考专业课成绩合格(使用校考的专业和省份必须校考专业课成绩合格),文化课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艺术类专业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按照下述原则来录取:
(1)设计学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文化课成绩(按比例折合成百分制)×40%]+[专业课统(联)考成绩(按比例折合成百分制)×60%]=综合总分,按综合分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2)表演(服装设计与表演方向)专业:按专业课校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注:若部分省份对艺术类专业规定了专业成绩认定办法、录取原则等,按照其省级招生主管部门规定执行。
2.陕西省考生录取原则
根据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陕西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2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陕试普招〔2021〕45号)文件精神,在考生文化课和专业课成绩均合格的基础上,按照以下原则录取:
(1)设计学类:按陕西省美术类专业课统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2)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按高考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3)表演(服装设计与表演方向)专业:按专业课校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根据2020年江苏省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整理,西安工程大学在江苏省的2020年最低录取分如下:理科最低录取分为368分,最低录取位次为38346名;文科最低录取分为356分,最低录取位次为12128名。
西安工程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学校现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约108万平方米,设有15个教学单位。现有实验室13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合作共建新型研发平台4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省级科技团队6个,教育部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个。学校历经10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现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校、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高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300余人,本科生17000余人。
学校于1928年开始培养本科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学士授权单位,1984年第二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2个。陕西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3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学校办有面向全国发行的学术期刊《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和《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650人。拥有以姚穆院士、院士工作室首席科学家等国家级专家学者领衔,省级专家学者、团队为核心的一批优秀师资力量。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院士工作室首席科学家5人,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10余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陕西省特聘专家、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专家学者百余人。
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05项;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教材790余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材37部;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项目13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3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01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26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