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交通大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河北2021年高考物理类招生计划人数为5人;
2、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河北2021年高考物理类招生计划人数为20人;
3、北京交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河北2021年高考物理类招生计划人数为4人;
4、北京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在河北2021年高考物理类招生计划人数为4人;
5、北京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河北2021年高考物理类招生计划人数为5人;
6、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河北2021年高考物理类招生计划人数为6人;
北京交通大学2021年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 ||||||
序号 | 专业名称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招生科目 | 招生批次 | 招生人数 |
---|---|---|---|---|---|---|
1 | 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方向)(在北京清河就读)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专科批 | 5 |
2 | 交通运营管理(在北京清河就读)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专科批 | 15 |
3 |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北京清河就读)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专科批 | 20 |
4 | 经济管理试验班(含经济学、金融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工程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保密管理专业)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14 |
5 | 理科试验班类(含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智能材料方向)专业)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18 |
6 | 法学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3 |
7 | 外国语言文学类(含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专业;只招英语语种考生)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3 |
8 | 机械类(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含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专业)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17 |
9 | 机械电子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4 |
10 | 纳米材料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4 |
11 | 电气类(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牵引电气化)专业)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16 |
12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国际班)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6 |
13 | 电子信息类(通信与控制)(含通信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智能装备与系统专业)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18 |
14 | 通信工程(中外合作办学)(威海校区)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4 |
15 | 计算机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保密技术、人工智能专业)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14 |
16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威海校区)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5 |
17 | 软件工程(三四年级学费1.6万元/年)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10 |
18 | 土木类(智慧建造与智能工程)(含土木工程、铁道工程、环境工程专业)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17 |
19 | 交通运输类(含交通工程、物流工程、电子商务、交通运输(铁道运输)、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运输(智能运输工程)、交通运输(高速铁路客运组织与服务)、交通运输(民航运输)专业)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14 |
20 | 交通运输(中外合作办学)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5 |
21 | 环境工程(中外合作办学)(威海校区)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5 |
22 | 建筑类(含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5 |
23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外合作办学)(威海校区)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6 |
24 | 工商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威海校区)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4 |
25 | 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威海校区) | 河北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3 |
26 | 法学 | 河北 | 2021 | 历史类 | 本科批 | 4 |
27 | 外国语言文学类(含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专业;只招英语语种考生) | 河北 | 2021 | 历史类 | 本科批 | 3 |
28 | 新闻传播学类(含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 河北 | 2021 | 历史类 | 本科批 | 3 |
北京交通大学(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位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先后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1917年改组为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复名北方交通大学;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2003年复名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学校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首轮建设任务已顺利完成,“智慧交通”一流学科领域建设得到评审专家高度评价。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铁路管理学校和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浚,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学校任教。
学校在被称为“学府胜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在山东省威海市建有威海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各校区均具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优美。在河北省黄骅市建有北京交通大学海滨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实验基地,占地面积233亩;在河北省唐山市成立唐山研究院,着力打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国际教育培训的示范区。
历经双甲子发展,学校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学科培养体系。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国家保密学院、威海国际学院、詹天佑未来技术学院等16个学院;设有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及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在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学科排行榜中稳步提升,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中进入500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连续3年蝉联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一,15个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0个学科入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7个学科进入QS世界顶尖学科排名,5个学科入围THE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工程学保持ESI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系统科学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连续四次蝉联全国第一;5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前10%(A类);7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前20%(B+类)。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
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校在职教职工3040人,其中专任教师1965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37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908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成绩斐然,为国家与行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学校有在校本科生16153人,博士研究生2908人,硕士研究生10014人,成人学生5270人,外国留学生全年累计1363人。近三届本科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近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校拥有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4名北京市教学名师、8名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32名教师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有3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国家土建类专业评估。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学校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获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34种42册。学校深入实施本研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教育教学模式;实施“高原计划”和“高峰计划”,成立詹天佑学院,探索“3+5”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学校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逐年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7%左右,本科生深造率稳定在56%左右,学校获评教育部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学生艺术团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和原创话剧《茅以升》,融艺术于教育中,已成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体育运动蓬勃发展,高水平运动队和普通学生代表队成绩斐然,2020年获全国冠军4项,北京市冠军23项。
学校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参与了铁路大提速、青藏铁路建设、大秦铁路重载运输、高速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等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重大成果,为服务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近5年获国家级奖励1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42项,主持项目获得重要学会、协会一等奖及以上项目11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1项。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科研经费连续两年突破10亿元。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联合认定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学校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0余个,其中包括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1个,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其中5个参与),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8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8个,首批首都高端智库1个,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新型智库1个,北京市*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每年举办“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交大大讲堂”“首都高端智库北京交通发展论坛”。学校全面实现千兆网络到桌面、有线和无线网络全覆盖,高性能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入应用,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创新;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3.5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总量约1462万册,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设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并获批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