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15 | 文科 | 本二 | 566 | 30094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12 | 文科 | 本二 | 551 | 29018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19 | 文科 | 本二 | 548 | 19804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18 | 文科 | 本二 | 545 | 20767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20 | 文科 | 本二 | 544 | 18509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20 | 理科 | 本二 | 517 | 81370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15 | 理科 | 本二 | 515 | 109792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14 | 文科 | 本二 | 515 | 26655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13 | 文科 | 本二 | 513 | 27772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17 | 文科 | 本二 | 506 | 20282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16 | 文科 | 本二 | 504 | 21919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18 | 理科 | 本二 | 493 | 86546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19 | 理科 | 本二 | 490 | 83251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16 | 理科 | 本二 | 490 | 93703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21 | 理科 | 本二 | 481 | 96586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12 | 理科 | 本二 | 481 | 106494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14 | 理科 | 本二 | 444 | 107602 |
贵州师范大学 | 师范 | 安徽 | 2013 | 理科 | 本二 | 443 | 97772 |
很多家长在选择贵州财经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的时候,不知道这2所院校哪个好,本文根据聚志愿高考数据免费查询系统,从贵州财经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 的师资力量、院校基础属性、录取分数线和位次三个方面做对比,相信家长们看完以下对比就知道这2所大学哪个更好了。
2020贵州师范大学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1950年10月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54年10月教育部委托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现有花溪、宝山、白云三个校区,占地面积近2300亩。设有24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 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287.5万余册,其中古籍文献约10万余册,电子图书192.5万余册。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25万人,教职工260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19人,师资中有教授298人、副教授702人,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3人。获国家级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人才称号和荣誉称号人才84人次;获贵州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等省级人才称号和荣誉称号人才230人次。
学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涵盖哲学、文学、教育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4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4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贵州省“世界一流建设学科II类学科(群)”、1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32个二级学科)、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86个本科专业,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全国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2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高校示范性本科专业(特色专业)。
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较为丰富,是“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有国家级教师研修基地、国家级大学校外实践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基地9个。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教育部111引智基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教育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32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