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藏大学建校70周年。70年来,西藏大学在党和国家的特殊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在一代代藏大人的拼搏进取下,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大学先后入选“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打造出了“第三极”生态文明高地,迸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天蓝、地绿、水清……西藏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是地球生物十分宝贵的基因库。
地处“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的西藏大学,在生态学研究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学校整合多学科力量,瞄准学科前沿,形成了以生态学为核心、环境科学与工程为基础、高原医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支撑的独具特色的生态学学科,顺利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这也是西藏唯一入选“双一流”重大战略决策的学科。
在党和国家的特殊关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大学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部区合建高校。今年是西藏大学建校70周年。70年来,学校从小到大、由专门学校到综合性大学的变化,印刻着党中央对西藏的关心关怀,展现着新西藏的发展进步。
继承“种子精神”
多项指标实现“零的突破”
国庆前几天,记者终于约到拉琼教授的时间,见到了这位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掌舵人。皮肤黝黑,和想象中差不多;瘦弱儒雅,与想象中完全不同。总以为,能够踏遍雪山、河谷、荒滩,采集到上千种植物4000万颗种子的人,一定是个威武粗犷的康巴汉子。反倒是团队中的周永洪老师,黝黑的面庞、敦实的身材,比较符合我们的想象。周老师第二天就要带着十几名学生去阿里收集种子,拉琼教授细心地询问他车辆、保险等细节,一再叮嘱路上注意安全。自从2017年他敬爱的钟扬老师因遭遇车祸意外离世,他就对师生去野外工作的交通安全格外上心。
谈到西藏大学生态学的学科建设,就一定会谈到学科发展的奠基人——复旦大学援藏教师钟扬。“青藏高原有超过2000种特有植物,一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钟扬在很多个场合这样说。
在此后的10多年里,钟扬成为西藏大学生态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顶梁柱。他与西藏大学教师联合申报的项目获得了自治区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他在复旦大学为西藏培养出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青年教师;他帮助西藏大学生态学博士点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实现了西藏高等教育理科博士点“零的突破”;在他手中,生态学学科入选了国家一流学科的建设行列。然而,就在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后的第四天,钟扬的生命因为一场交通意外戛然而止。
钟扬去世后,他的博士生拉琼继承了他的“种子精神”,义无反顾地接过了一流学科建设的接力棒。“这是西藏大学历史上发展最好和最快的时期。”拉琼告诉记者。在2亿多元建设经费的支持下,西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实验室面积增加了1万多平方米,野外研究观测台站增加了270多亩,添置了50余台套大型仪器设施设备,“一站一库三中心”基本建成。
造血加输血
人才撑起学科发展
要说学科建设中最让拉琼伤脑筋的,莫过于高水平科研人才的缺乏。钟扬生前为西藏大学生态学学科培养了3名博士,拉琼就是其中之一。“老师有个未完成的心愿,就是要为西藏大学生态学学科培养10名博士。”拉琼告诉记者。
钟扬的这个心愿终于在拉琼手中达成。从2018年起,西藏大学开设生态学本科专业,由此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硕士招生规模从5年前的每年57名增加到245名,博士培养从每年1名增加到21名。同时,学校利用教育部团队式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优势资源,打造了与支援高校、合作院所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新模式。
“自己培养的博士更能在这扎下根来。再过几年,我们培养的博士陆续毕业,一个学科方向只要有10个左右的博士,就能撑起来了。”拉琼终于可以缓上一口气。
内地高校的援藏教师一直是西藏大学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中组部、教育部组团式智力援藏的长期支持下,西藏大学生态学学科形成了一支以本地人才为基础、以援藏人才为支撑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既能把握青藏高原重大科技需求,又能接轨学科前沿,为实现“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强大支持。
11月12日,我国山地冰芯和冰川变化研究领域的泰斗姚檀栋院士受聘成为西藏大学的“双聘院士”。“这是西藏大学‘双聘院士’零的突破,将为西藏大学加快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为自治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注入新的强劲动力。”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藏大学党委书记尼玛次仁在聘任仪式上说。
启动一流学科建设以来,西藏大学完善了人才引进机制——既可以调入引进,也可以柔性引进,还可以双聘、兼聘。“必须采用非常规的措施,才能打破学科发展的瓶颈。”拉琼对记者说,周永洪就是两年前在佛罗里达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被引进到西藏大学的。
在拉琼的率领下,一个覆盖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以及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团队日益成熟,获得了“*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的滚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