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排名情况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从排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院校的综合实力、影响力等。考生可以通过了解排名情况、录取分数等方面更准确的填报合适自己的院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福州大学的最新排名情况,仅供参考。
2022福州大学排名第83位
福州大学2022年在全国本科院校排名第83位,本省大学排名第3位。
2022大学排名 | 学校名称 | 省市 | 2022本省排名 | 类型 |
83 | 福州大学 | 福建 | 3 | 综合 |
福州大学历年排名
福州大学2021年全国本科大学排名第84位,2020年排名第73位,2019年排名第77位。
年份 | 排名 | 所在地排名 |
2021 | 84 | 福建(3) |
2020 | 73 | 福建(2) |
2019 | 77 | 福建(2) |
2018 | 84 | 福建(2) |
2017 | 95 | 福建(2) |
2016 | 91 | 福建(2) |
2015 | 99 | 福建(2) |
银川能源学院和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资介绍对比 | |
银川能源学院 |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
银川能源学院(银川大学)位于塞上明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银川市,是教育部批准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高校,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单位,宁夏地方本科高校整体转型试点院校,闽宁合作福州大学对口援建高校,自治区教育厅和银川市政府共管共建高校,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入选高校。 1999年10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筹建银川大学;2004年5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设校为银川科技职业学院;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银川能源学院。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被中宣部、全国文明办、教育部等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委员会授予“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奖”,被银川市评为“银川市文明单位”,并获“服务银川经济建设特别贡献奖”,先后两次被自治区党委评为“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5年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 | 中国矿业大学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世界能源大学联盟和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成员,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学校溯源于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1938年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在陕西城固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焦作工学院在河南洛阳复校;1950年3月,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并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矿业学院;1952年,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学校;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文革”期间,学校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在江苏徐州重建,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2000年,学校整体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4年正式拥有研究生院。 |
福州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
建校以来,一代代福大人秉承“明德至诚,博学远志”校训,践行以张孤梅同志为代表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卢嘉锡先生为代表的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以魏可镁院士为代表的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等“三种精神”,营造“守正创新、彰显特色、开放包容、追求卓越” 的新时代福州大学校园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已为国家培养了全日制毕业生27万余人。
学校设有27个学院(含1个独立学院和1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现有在校普通本科学生38855人,其中,至诚学院学生13309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14771人。学校现设90个本科专业;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入选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化学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6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学校综合实力在“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居全球第301-400名,内地高校36-57名;在USNews2021世界最佳大学排行榜位居全球第651名,内地高校第55名;在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居全球第801-1000名,内地高校第57名;在2021QS亚洲大学排名位居第252名,内地高校第60名。
学校现有教职工3217人,其中专任教师2156人。共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64人次(国家级人才104人次、省级人才360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104人次(66人)、省级人才360人次(245人)。在高层次人才(团队)中,拥有院士16人(含特聘讲席教授15人),“*奖励计划”人选10人(含青年项目3人),国家级高层次引进人才22人(含青年项目20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1人(含青年项目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7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3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1支团队入选“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支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团队入选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支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学院入选国家“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2个学院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校企合作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教学团队,7个国家特色专业,27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住建部行业评估,获评25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7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门课程及团队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学校是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和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221项国际奖,1779项国家级奖。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在前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中获8金13银15铜。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曾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
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2个国家级、147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其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自然资源部创新服务平台,2个省创新实验室。学校是福建省唯一同时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高校。“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各类科技项目6648项,科研经费超过26.97亿元。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75项,其中,国家科技奖4项。获国家专利授权4039件,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9736篇,其中在Nature期刊发表论文2篇。7位学者入选2020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学校深入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以及境外50个国家、地区的14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国际科教合作交流平台,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院校,面向30余个国家招收来华留学生;学生出国(境)访学项目覆盖95%以上的学院;聘请50余名海外专家学者长期在校任教。学校现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梅努斯国际工程学院,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涵盖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学校现为闽台合作办学国家改革试点重点项目单位,对台交流合作向纵深发展,成建制双向联合培养模式成为闽台教育交流合作的新亮点。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学和科研设备先进、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不断推进文化校园、智慧校园和生态校园建设。办学主体位于旗山校区,在福州、厦门以及泉州等地拥有多个校区, 校舍建筑面积170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超4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8亿元;运动场地总面积17万平方米;图书馆藏图书361万册,电子图书1231万册。
学校正朝着“建成具有若干世界一流学科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早日成为世界一流的东南强校”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努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