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专业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准确地为自己定位,认清形势与自身实力,才能做出理性选择,使成功概率最大化,不要轻易相信一些所谓考研热门专业新兴专业,热门也会有饱和考研时候也会冷却,何况竞争激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对于考研专业选择要以兴趣为导向。以下是整理的北京建筑大学专业排行榜,仅供参考。
排名 | 专业 | 推荐指数(人数) |
1 | 建筑学 | 4.8(123人) |
2 | 土木工程 | 4.7(95人) |
3 | 工程管理 | 4.7(82人) |
4 | 城乡规划 | 4.8(68人) |
5 | 给水排水工程 | 4.7(65人) |
6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4.5(49人) |
7 | 建筑类 | 4.9(38人) |
8 | 土木类 | 4.6(37人) |
9 |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 4.7(34人) |
10 | 地理信息科学 | 4.6(34人) |
1、2021年北京建筑大学在海南综合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18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7387;
2、2021年北京建筑大学在河南理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82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40304;
3、2021年北京建筑大学在福建物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73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19034;
4、2021年北京建筑大学在北京综合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39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17770;
5、2021年北京建筑大学在陕西理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39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16601;
6、2021年北京建筑大学在陕西理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28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19795;
7、2021年北京建筑大学在北京综合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13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22100;
8、2021年北京建筑大学在贵州理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13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21186;
9、2021年北京建筑大学在北京综合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95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24984;
10、2021年北京建筑大学在内蒙古理科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41分,对应的录取位次为25229;
招生省份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年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
海南 | 654分 | 3847 | 2021 | 综合 | 本科批 |
海南 | 637分 | 5295 | 2021 | 综合 | 本科批 |
天津 | 628分 | 7682 | 2021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海南 | 618分 | 7387 | 2021 | 综合 | 本科批 |
广东 | 609分 | 18133 | 2021 | 物理 | 本科批 |
天津 | 607分 | 11390 | 2021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广东 | 593分 | 28225 | 2021 | 物理 | 本科批 |
广东 | 590分 | 30920 | 2021 | 物理 | 本科批 |
湖北 | 588分 | 21487 | 2021 | 物理 | 本科批 |
江西 | 584分 | 13382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河南 | 582分 | 40304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湖南 | 578分 | 21996 | 2021 | 物理 | 本科批 |
辽宁 | 577分 | 16622 | 2021 | 物理 | 本科批 |
福建 | 573分 | 19034 | 2021 | 物理 | 本科批 |
河北 | 571分 | 28818 | 2021 | 物理 | 本科批 |
山东 | 569分 | 39517 | 2021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四川 | 569分 | 40305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江西 | 567分 | 20320 | 2021 | 理科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江苏 | 557分 | 32252 | 2021 | 物理 | 本科批 |
北京 | 539分 | 17770 | 2021 | 综合 | 本科批 |
陕西 | 539分 | 16601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云南 | 533分 | 31586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上海 | 532分 | 8874 | 2021 | 综合 | 本科批 |
陕西 | 528分 | 19795 | 2021 | 理科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广西 | 525分 | 25828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云南 | 525分 | 35625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预科 |
北京 | 518分 | 21295 | 2021 | 综合 | 本科批 |
北京 | 515分 | 21793 | 2021 | 综合 | 本科批 |
黑龙江 | 514分 | 13739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北京 | 513分 | 22100 | 2021 | 综合 | 本科批 |
贵州 | 513分 | 21186 | 2021 | 理科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安徽 | 504分 | 75026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甘肃 | 502分 | 14050 | 2021 | 理科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内蒙古 | 500分 | 13753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甘肃 | 496分 | 15498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I段 |
北京 | 495分 | 24984 | 2021 | 综合 | 本科批 |
上海 | 478分 | 20596 | 2021 | 综合 | 本科批 |
上海 | 476分 | 21058 | 2021 | 综合 | 本科批 |
新疆 | 472分 | -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宁夏 | 463分 | 6301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贵州 | 456分 | 49216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青海 | 446分 | 4492 | 2021 | 理科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内蒙古 | 441分 | 25229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B段 |
宁夏 | 425分 | 11172 | 2021 | 理科 | 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 |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和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
学校源于1907年清政府成立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1933年更名为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1936年增设土木工程科,后历经北京市市立工业学校、北京市建筑专科学校、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北京建筑工程学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发展阶段。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学校1977年恢复本科招生,1982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高校,1986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1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2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成为博士人才培养单位。2014年获批设立“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建协议,学校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6年5月,学校“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获批“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2017年获批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2018年5月,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筑学、土木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有1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单位,另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各类在校生11294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7895人,硕士研究生2430人,博士研究生82人,成人教育学生766人,国际学生121人,已形成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从全日制到国际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拥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2个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2019年9月,学校“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3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151人,其中专任教师755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2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45人,教授143人,博士生导师49人。专任教师中拥有教育部高层次人才项目特聘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北京学者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杰出人才3人,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6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青年北京学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工程人才北京市级人选9人,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入选者9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8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教委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管理创新团队、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团队等各类国家级及北京市级团队3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