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本专学生资助政策简介 | ||||
资助项目 | 资助金额 | 资助人数或比例 | ||
国家资助 | 国家奖学金 | 一次性奖励8000元 | 根据市教委下达名额 | |
国家励志奖学金 | 一次性奖励5000元 | 根据市教委下达名额 | ||
国家助学金 | 本科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300元(我校国家助学金档次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分为特别困难和一般困难两档,具体档次结合我校每学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在每生每年2000元-4000元范围内确定。) | 根据市教委下达名额 | ||
国家助学贷款 | 根据学费加住宿费确定,本科生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 | 无限制 | ||
基层就业国家资助 | 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本科生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 | 无限制 | ||
服兵役国家教育资助 | 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以及学费减免标准,本科生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 | 根据征兵部门下达名额确定 | ||
师范生公费教育 | 在校期间不用缴纳学费、住宿费,还可获得生活费补助 | 根据招生计划确定 | ||
新生入学资助项目 | 就读本省院校的新生每人500元,就读省外院校的新生每人1000元 | 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布等情况确定,全国共资助约20万人 | ||
绿色通道 | 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暂缓交纳学费。入学后,高校资助部门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展困难认定,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 | 无限制 | ||
地方政府资助 | 上海市奖学金 | 一次性奖励8000元 | 根据市教委下达名额 | |
本市农村基层涉农单位就业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 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本科生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 | 无限制 | ||
本市农村学校任教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 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本科生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 | 无限制 | ||
校内资助 | 困难补助 | 临时困难补助 | 根据符合的具体补助类型确定金额 | 无限制 |
春节返乡路费补助 | 300元 | 无限制 | ||
冬令补助 | 200元 | 无限制 | ||
节日补助 | 中秋:200元 | 无限制 | ||
春节:500元 | ||||
就业补助 | 非困难:300元 | 无限制 | ||
困 难:500元 | ||||
生活补助 | 8元 | 无限制 | ||
突发事件补助 | 800元-7440元(根据实际情况变动) | 无限制 | ||
献血补贴 | 500元 | 无限制 | ||
校内奖学金 | 学年综合奖 | 一等奖每人2000元 | 以综合测评成绩的高低评定:一等奖4%;二等奖8%;三等奖15% | |
二等奖1000元 | ||||
三等奖500元 | ||||
学年单项奖 | 学习优秀奖每人300元 | 学习优秀奖:年度智育成绩列班级的前10%(不含综合奖学金获得者); | ||
思想品德奖每人300元 | 思想品德奖:年度德育成绩列班级的前10%(不含综合奖学金获得者); | |||
社会活动奖每人300元 | 社会活动奖:综合测评成绩列班级前50%,且在学校团学组织、班级或团支部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者,可参评社会活动奖(不含综合奖学金获得者),评奖比例10% | |||
爱生奖学金 | 最高1000元,最低500元 | 按照当年在校生比例核定 | ||
宝钢优秀学生奖 | 每人10000元 | 至多1人 | ||
美迈斯上海地区法学奖学金 | 一等奖2名,每人13000元 | 2人 | ||
二等奖2名,每人7000元 | ||||
中豪律师奖学金 | 每人20000元 | 3人 | ||
中金缘法奖学金 | 每人10000元 | 25人 | ||
树英奖学金 | 每人5000元 | 7人 | ||
王汝参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 | 国家级每人5000元 | 根据当年申报情况确定 | ||
市级每人3000元 | ||||
文骏奖学金 | 每人2000元 | 根据当年申报情况确定 | ||
申万宏源奖学金 | 一等奖1名,奖金2000元 | 根据当年申报情况确定 | ||
二等奖2名,奖金1500元 | ||||
三等奖3名,奖金1000元 | ||||
曹漫之奖学金 | 每人2000元 | 根据当年申报情况确定 | ||
洪丕谟奖学金 | 每人2000元 | 10人 | ||
黄平・杨放奖学金 | 奖金总额不超5万 | 根据当年申报情况确定 | ||
集体2000元 | ||||
个人1000元 | ||||
沼田・毅石奖学金 | 总金额2万元,集体2000元,个人1000元 | 根据当年申报情况确定 | ||
新华奖学金 | 总额为1万元:一等奖1名,奖金为3000元;二等奖2名,每人奖金为2000元;三等奖3名,每人奖金为1000元 | 6人 | ||
网进科技奖学金 | 每学年奖励总额为人民币5万元。 | 根据当年申报情况确定 | ||
一等奖1名,每人15000元; | ||||
二等奖2名,每人10000元; | ||||
三等奖3名,每人5000元。 | ||||
思瑛创新奖学金 | 每学年奖励总额为人民币10万元,奖励名额不超过10名,其中,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学生获奖名额不低于25%。 | 奖励标准视学生申请情况,由评委会决定 | ||
瞿子涵创新创业商业英才奖学金 | 奖励金额:一等奖 1名,每人10000元;二等奖 2名,每人6000元;三等奖7名 人民币4000元。 | 10人 | ||
榕湖奖学金 | 每人5000元 | 10人 | ||
“榕湖投资”优秀学生社团干部奖学金 | 每人5000元 | 根据当年申报情况确定 | ||
翰鸿支教奖学金 | 每人5000元 | 根据当年申报情况确定 | ||
观韬中茂助学金 | 每人3000元 | 根据当年申报情况确定 | ||
年利达奖学金 | 每人5000元 | 4人 | ||
中伦助学金 | 每人10000元 | 4人 | ||
“明珠之光”校友励学金 | 每人5000元 | 视协议具体情况而定 | ||
申万宏源助学金 | 每人1000元 | 根据当年申报情况确定 | ||
奥盛助学金 | 每人1000元 | 20人 | ||
静斋奖学金 | 每人1000元 | 10人 | ||
国浩教育基金奖学金 | 每人2000元 | 25人 | ||
富兰克林奖学金 | 每人1000元 | 3人 | ||
陈三妹奖学金 | 每人1000元 | 20人 | ||
校庆助学金 | 每人1000元 | 20人 | ||
杨敬石・云熙励志奖学金 | 基本修业年限内在校期间的全部学费 | 根据当年申报情况确定 | ||
游国权助学金 | 每人5000元 | 根据当年申报情况确定 | ||
众达国际法律奖学金 | 每人22000元 | 根据当年申报情况确定 | ||
贝克•麦坚时奖学金 | 每人15000元 | 根据当年申报情况确定 | ||
勤工助学 | 每小时酬金可参照上海市政府或有关部门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合理确定,原则上不低于每小时12元人民币。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 | 1000人左右 | ||
学费减免 | (一)按所缴学费的100%、50%、25%、15%四个等级予以减免学费。 (二)孤儿、烈士子女,可以减免学费的50%―100%。 (三)父母一方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或单亲家庭子女,或父母一方为残疾人的,可以减免学费的25%―50%。 (四)因家庭发生意外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全额学费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减免学费的15%―25%。 (五)上一学年如获得校综合奖学金,减免标准在同一档次内采取就高原则。 (六)上一学年有两门必修课不及格或上一学年平均绩点在2.0以下的,减免标准在同一档次内采取就低原则。 |
根据申请情况 | ||
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1958年,学校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销;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次复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校是上海市管理的高校。现任党委书记郭为禄教授,校长叶青教授。
多年来,华政人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已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学校现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5万余平方米;有各类在校生18000余人,教职工1300余人;设有22个学院(部),180余个科研机构;拥有法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16个博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46个硕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24个本科专业,以及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积极推进智库培育和建设,提升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与司法部合作共建公共法律服务研究基地,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基地,是最高人民法院自贸区司法研究基地、上海市教育立法咨询与服务研究基地,中国(上海)自贸区法治创新研究基地、法律文明演进研究基地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长三角教育发展政策与法治研究中心”,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共建的司法智库研究机构华东检察研究院,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政府体制改革与监管模式创新法治保障研究中心、经济法律战略研究院是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理研究院是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中,法学一级学科位列全国五强;2016年学科评估中,法学获评A级,政治学获评B级。2018年,学校被遴选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在全国名列前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立项数在全国政法高校中居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9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00余人。先后3人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人获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人入选“*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入选青年* ,2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获评“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1人任“马工程”首席专家,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6人获评“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6人获评“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12人入选“上海东方学者”(其中包含2名客座教授),8人入选“上海青年东方学者”,29人获评“曙光学者”,5人获得“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31人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7人获评“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学校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门国家精品课程,4门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国家一流本科“双万计划”课程,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首批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上海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40门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4门上海市高校优质在线课程,18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4门上海市优质在线课程,92门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5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1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型国际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在2002年、2008年两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为优秀。学校自1981年起创办研究生教育,1995年获批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全国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18年公布的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中,法律硕士专业获评A档。研究生教育基本形成了以法学为核心,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共同发展,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协调共进的“一体两翼”格局。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6年入选上海市“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2017年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2018年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2019年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学校2017年成立文伯书院,启动书院制改革实践,探索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提升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学生在中国诗词大会、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板球锦标赛、足球锦标赛等各类学术竞赛、艺术展演、体育比赛等活动中成绩斐然。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先进集体,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先进集体。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先后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9所高校、机构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亚洲法律学会、欧洲律所联盟等8个国际性、区域性组织签订了300多份协议,有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2年,学校获得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资格,2014年,成为全国接收“中国政府卓越奖学金”7所高校之一。
学校出版有《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法学类核心期刊。图书馆藏书268万册,中外文报刊1500余种,各类数据库109个,电子图书305万种,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法律文献中心。中外文法学数据库在全国法律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是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松江校区是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园区。
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抢抓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机遇期,确立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整体布局,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发展理念,深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模式,构建“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发展格局,实施“两基地(高端法律及法学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法学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基地)、两中心(中外法律文献中心、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一平台(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发展路径,完善改革举措,推进协同创新,坚持依法治校,强化内涵发展,逐步建成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