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5 | 文科 | 本一 | 616 | 641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5 | 文科 | 本一 | 606 | 9942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0 | 理科 | 本一 | 604 | 19803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04 | 5247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5 | 理科 | 本一 | 600 | 2173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97 | 6857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2 | 文科 | 本一 | 596 | 416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8 | 文科 | 本一 | 593 | 5019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9 | 文科 | 本一 | 586 | 5028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8 | 文科 | 本一 | 584 | 719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20 | 理科 | 本一 | 582 | 3208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2 | 理科 | 本一 | 581 | 20529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0 | 文科 | 本一 | 581 | 4837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1 | 理科 | 本一 | 579 | 23282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8 | 理科 | 本一 | 579 | 21743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9 | 文科 | 本一 | 579 | 6752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9 | 理科 | 本一 | 574 | 20224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6 | 理科 | 本一 | 573 | 2116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20 | 文科 | 本一 | 573 | 677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5 | 理科 | 本一 | 565 | 49382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21 | 理科 | 本一 | 562 | 32538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8 | 理科 | 本一 | 558 | 33133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7 | 文科 | 本一 | 557 | 5286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4 | 文科 | 本一 | 557 | 682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9 | 理科 | 本一 | 554 | 30444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6 | 文科 | 本一 | 552 | 5429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7 | 文科 | 本一 | 551 | 640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7 | 理科 | 本一 | 549 | 21609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3 | 文科 | 本一 | 545 | 10248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6 | 理科 | 本一 | 540 | 4201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6 | 文科 | 本一 | 538 | 8513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4 | 理科 | 本一 | 528 | 22728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7 | 理科 | 本一 | 524 | 36117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3 | 理科 | 本一 | 516 | 28131 |
点击这里查看教育部公布的147所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序号 | 双一流学科名单 |
1 | 大气科学 |
排名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等级 | 入选年份 |
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大气科学 | 国家级 | 2019 |
2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国家级 | 2019 |
3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海洋科学 | 国家级 | 2019 |
4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材料物理 | 国家级 | 2019 |
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电子信息工程 | 国家级 | 2019 |
6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自动化 | 国家级 | 2019 |
7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国家级 | 2019 |
8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环境科学 | 国家级 | 2019 |
9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国家级 | 2019 |
1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会计学 | 国家级 | 2019 |
1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行政管理 | 国家级 | 2019 |
12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动画 | 国家级 | 2019 |
13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地理信息科学 | 国家级 | 2020 |
14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国家级 | 2020 |
1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翻译 | 国家级 | 2020 |
16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应用统计学 | 国家级 | 2020 |
17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国家级 | 2020 |
18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软件工程 | 国家级 | 2020 |
19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测绘工程 | 国家级 | 2020 |
2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人力资源管理 | 国家级 | 2020 |
2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物流管理 | 国家级 | 2020 |
22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艺术与科技 | 国家级 | 2020 |
23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应用气象学 | 省级 | 2019 |
24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安全工程 | 省级 | 2019 |
2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省级 | 2019 |
26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英语 | 省级 | 2019 |
27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通信工程 | 省级 | 2020 |
28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应用化学 | 省级 | 2020 |
29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环境工程 | 省级 | 2020 |
3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法学 | 省级 | 2020 |
3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信息工程 | 省级 | 2020 |
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5 | 文科 | 本一 | 616 | 641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5 | 文科 | 本一 | 606 | 9942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04 | 5247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97 | 6857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2 | 文科 | 本一 | 596 | 416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8 | 文科 | 本一 | 593 | 5019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9 | 文科 | 本一 | 586 | 5028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8 | 文科 | 本一 | 584 | 719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20 | 文科 | 本一 | 581 | 4837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9 | 文科 | 本一 | 579 | 6752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20 | 文科 | 本一 | 573 | 677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7 | 文科 | 本一 | 557 | 5286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4 | 文科 | 本一 | 557 | 682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6 | 文科 | 本一 | 552 | 5429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7 | 文科 | 本一 | 551 | 640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理工 | 安徽 | 2013 | 文科 | 本一 | 545 | 10248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安徽 | 2016 | 文科 | 本一 | 538 | 8513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60年,应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隶属中央(军委)气象局,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坐落于南京江北新区,校园占地面积约两千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余名、硕博研究生近4000名、留学生1500余名。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两次蝉联全国第一、获评A+等级,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气象装备、环境工程、通信工程等8个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8个学科领域,学校还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等19个专业学院,拥有雷丁学院(中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藕舫学院(创新创业)、滨江学院(独立学院)等高水平办学机构。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00多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8人、*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青4人、国家千人计划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四青”人才15人,各类国家级人才工程共50多人,省部级人才工程、教学名师共440多人次,拥有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长江创新团队、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25个,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达80%、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达53%。
学校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学科研资源丰富,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集群计算机中心等27个实践教学平台,拥有一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省重点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等2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设有气候与气象灾害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创办有《大气科学学报》(中文核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阅江学刊》三份学术期刊。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16万余册,数据库总量40余种,累计中外电子图书总量为168万种,电子期刊1.9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1056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拔尖精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人才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获得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学生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唯一特等奖“高教社杯”、“挑战杯”竞赛全国特等奖、英语竞赛特等奖,在大学生电子设计、机器人、智能车等全国竞赛中均获得一等奖以上佳绩,连续三年获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算法竞赛冠军,大学生男排获得全国联赛总冠军。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率达40%,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达98.66%、升学率达31.85%。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人,校友中涌现出一批两院院士、部委领导、央企高管、战略专家、国际组织官员等杰出人才,众多校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科研精英,学校被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