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9.1%,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3.8%。
11月26日,川北片区高校“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推进会在西南科技大学召开。会议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就扎实推进“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的经验做法、取得成效、问题不足和对策举措等进行了深入交流。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朝先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次推进会按照分类指导、分片推进的原则,由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省教育厅主办,西南科技大学承办,来自绵阳、德阳、南充、遂宁、达州、广安、广元、巴中、阿坝州等9个市(州)38 所高校有关领导、牵头部门负责同志,教育厅有关处室负责人,以及我校部分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等参会。会议旨在推动川北片区高校结合学科专业优势特点,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经验交流、典型引路,推动活动走深走实,推进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陈朝先在讲话中指出,自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暨“对标竞进、争创一流”读书班召开以来,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迅速组织各高校贯彻落实读书班精神,全省高校进一步强化认识,深入调研,健全制度,系统谋划当前和长远两个大局,科学研制活动推进方案,着力推动相关工作落地落实,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投入支持力度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也仍有部分高校在组织领导、思想认识、落实举措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陈朝先要求,川北片区各高校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强化领导、压实责任,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站位,进一步真抓实干、落细落实,扎实推进“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深入开展。要树牢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深化拓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绵阳科技城突破发展和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
西南科技大学校长董发勤在发言中指出,学校提前谋划,科学确立标杆高校,强化学科“对标竞进”,大力推动实施有关举措,“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取得阶段性成效。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殷切希望,学校将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快军民融合类专业群和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深入推动学科建设对标竞进,深化学科建设振兴项目;持续实施“学术科研特区支持计划”,力争在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卡脖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深入推进“龙山人才强校计划”,建设学校人才集聚高地。董发勤表示,新的征程上,学校将坚持以,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构建四川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决策部署,以“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为共同意志,以“对标竞进”为自我激励,以“争创一流”为奋斗目标,全面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四川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西华师范大学、四川文理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有关领导也代表川北片区高校作交流发言。
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陈小红主持会议并表示,全省高校推进“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亮点纷呈,希望川北片区高校加强日常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推进会后,要及时传达,抓好会议精神落实,以问题为导向,举一反三,建立清单,狠抓落实;要加强宣传,示范引领,形成“人人讲对标、事事见成效”的良好局面,从面到点去深入推进“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助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西南科技大学坐落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学校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14所高校之一。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赞誉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学校现任校长董发勤。
建校以来,学校几经搬迁,走过了创业、发展、壮大的不平凡历程。在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西部大开发和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大背景下,2000年8月23日,教育部批准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学。学校校园现占地5463亩,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学校现有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已达8.87亿元。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3.78万平方米,藏有纸质图书253万余册,电子图书756余万册。
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学生、外国留学生3.9万余人。设有国防科技学院等16个学院(部),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专业81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有4个学科方向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群)2个、省级优势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有国防科工局批准的国防基础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5个。有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2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5‰。
学校现有教职工269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324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29人;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875人;从董事单位等聘任院士15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教学名师等200余人次。有“核废物环境下的生物效应”“核应急环境安全智能感知与预警”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碳纳米材料”“特种高分子”“军民融合研究”等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以及“光电检测技术与研究”等17个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
学校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1个,国家遥感中心绵阳科技城分部1个,有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3个,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四川省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等。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1个,首批四川新型智库1个,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研究平台3个、省社科普及基地2个。近年来,学校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973”“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防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10多项。学校在2020年自然指数中国内地高校TOP200中居第125位(四川省属高校第1位)。
学校有光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等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32门,每年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出各类课程3000余门。电子技术与创新、化学实验教学团等国家级和省级高校教学团队8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7个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在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2012-2020全国普通高校教师竞赛状态数据排行榜中,西南科技大学居全国44位(四川省属高校第2位)。有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防重点专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为国防紧缺专业,有28个国家和四川省一流专业,土木工程等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有2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创业大赛”等科技文化体育大赛及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学校机器人小组荣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冠军、最佳技术奖,亚太地区亚军、最佳技术奖。在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2015-2019“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学校荣登百强校之列,居全国第67位(四川省属高校第1位)。在2020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五轮总排行榜中居第58名(位列全省第4位,省属高校第1位)。学校已为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近30万人。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建设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学校是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定点联系高校之一,联合组建成立了“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在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技术转移和区域特色高端智库方面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学校拉美研究中心研究成果积极服务国家拉美战略,获得刘延东副总理充分肯定。学校充分发挥在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先进建筑材料、控制工程与智能系统、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环境安全技术、城市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核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农业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等科研特色和传统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3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联系,特别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快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