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认定骨干专业:护理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开设专业一览表 | |||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大类 | 专业类型 |
---|---|---|---|
1 | 护理 | 护理类 | 专科 |
2 | 助产 | 护理类 | 专科 |
3 | 口腔医学技术 | 医学技术类 | 专科 |
4 | 口腔医学 | 临床医学类 | 专科 |
5 | 临床医学 | 临床医学类 | 专科 |
6 | 医学影像技术 | 医学技术类 | 专科 |
7 | 中药学 | 中医药类 | 专科 |
8 | 药学 | 药学类 | 专科 |
9 | 药物制剂技术 | 药品与医疗器械类 | 专科 |
10 |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 药品与医疗器械类 | 专科 |
11 | 药品经营与管理 | 药品与医疗器械类 | 专科 |
12 | 中药生产与加工 | 药品与医疗器械类 | 专科 |
13 | 生物制药技术 | 药品与医疗器械类 | 专科 |
14 |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 | 医学技术类 | 专科 |
15 | 医学检验技术 | 医学技术类 | 专科 |
16 | 医学技术类 | 医学技术类 | 专科 |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坐落于风光绮丽、人文昌炽的滨海古城漳州,前身是创办于1934年的福音医院护士学校,1985年更名为漳州卫生学校,2004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升格为漳州医学护理职业学院,2007年正式更名为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办学理念】
学院坚持“12345”办学思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服务教师发展、服务学生成长为2个出发点,抓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3个机制,加强干部、教师、学工、学生4支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科学研究水平、文化传承能力、创新创业能力5个提升。坚持“3333”办学定位,立足漳州、服务福建、面向全国,为医药、卫生、健康3个产业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形成以专科学历教育为主、成人教育和社会培训为辅的3个办学类型,培养理论够用、技能熟练、文化浸心的3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教学基础雄厚、办学特色鲜明、文化传承有效的3个发展目标。
【专业建设】
学院实施“大抓专业、抓大专业”,以主干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将“教师教法教材”改革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制定专业(群)建设规划,健全专业建设与管理动态机制,形成与区域产业结构紧密吻合的专业布局。启动专业融合集群模式改革,对接区域医药卫生健康产业发展,集中经费、师资、实训等资源,实施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形成以6个品牌(特色)专业为核心的7个专业群。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主持2个省级教学资源库、4个国家教学资源库子项目,完成4门省级在线精品网络课程、10门院级在线精品课程。坚持实践教学“一专业一项目”,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有与管理规范、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1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3亿元,总数14767台(套),实现专业全覆盖。
学院现有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3项,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3项,全国首批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1个,“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2项,省级实训基地4项,省现代学徒制试点1项。制定了1个教育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了4个教育部高职专业课程标准。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470人,其中专任教师412人,博士8人,硕士283人,正高级职称20人,副高级职称123人,双师型专任教师占81%。学院改革职称聘任标准和方法,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期考核,通过“内培外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引进博士2名,选派4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内访学进修,8名教师入选漳州市2020年度中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访学进修项目,135名专任教师下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现有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2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省级科技特派员12人,市级科技特派员4人。
【教学实训】
学院占地812亩,建筑面积25.9万平方米,拥有医学检测中心、药学科研中心、健康运动与保健中心、闽南生育文化研究中心、实训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党建活动中心、学生素质发展中心、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红十字应急救护中心等“十大中心”。现有16个实训基地覆盖所有专业,面积达91982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03亿元,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个,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4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校中厂”项目4个,校外实训基地184个。
【校企合作】
学院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成立由政行企校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深化校企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合作,将产业先进元素引入教学内容,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产教深度合作的校企办学机制,协同育人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