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简介 | ||||
资助项目 | 资助金额 | 资助人数或比例 | ||
国家资助 | 国家奖学金 | 一次性奖励8000元 | 根据教育部门下达指标确定 | |
国家励志奖学金 | 一次性奖励5000元 | 根据教育部门下达指标确定 | ||
国家助学金 | 每年:一等3800元;二等2800元 | 根据教育部门下达指标确定 | ||
国家助学贷贷款 | 根据学费加住宿费确定,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 | 无限制 | ||
基层就业国家资助 | 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 | 无限制 | ||
服兵役国家教育资助 | 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以及学费减免标准,本专科生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 | 根据征兵部门下达名额确定 | ||
师范生公费教育 | 在校期间不用缴纳学费、住宿费,还可获得生活费补助 | 根据招生计划确定 | ||
新生入学资助项目 | 就读本省院校的新生每人500元,就读省外院校的新生每人1000元 | 根据教育部门下达指标确定 | ||
绿色通道 | 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暂缓交纳学费。入学后,高校资助部门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展困难认定,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 | 无限制 | ||
地方政府资助 | 省政府奖学金 | 一次性奖励6000元 | 全省共奖励1000人 | |
省政府励志奖学金 | 一次性奖励4000元 | 全省共奖励3500人 | ||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 每生每年代偿金额本专科生最高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最高不超过12000元 | 无限制 | ||
校内资助 | 困难补助 | 临时困难补助 | 一次性最低发放500元,最高发放2000元 | 按学校特别困难学生申请人数确定名额 |
特别困难寒暑假慰问 | 一次性最低发放200元,最高发放500元 | 按实际走访慰问特别困难学生人数确定名额 | ||
新生奖学金 | 一等奖学金10000元;二等奖学金6000元;励志奖学金4000元 | 按学院和成绩分配名额 | ||
新生助学金 | 2000元 | 根据当年招收贫困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名额 | ||
退役复学学生助学金 | 一等3000 元,二等2000元 | 退役复学学生的30%左右 | ||
勤工助学 | 固定岗位:每月480元; 临时岗位:每小时12元 |
按在校生的2%-3%设岗 | ||
学费减免 | 减免2000―15000元 | 根据在校特别困难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减免人数 | ||
办学有优势
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的全日制医药类高等院校。学校基础建设投资达 6 亿余元,教学科研仪器价值达 7000 万余元,建有现代化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标准田径运动场和设备先进的医学实验中心。学校在实现“健康中国 2030”规划的引领下,致力于培养服务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大健康产业和康养产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师资有水平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 50%,专任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 48%,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 58%。学校积极从各大高校、医院引进了一批知名教授、专家、主任医师到校开展教学、科研、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学校还为教师搭建科研平台,鼓励教师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校内教师屡次荣获多项国家级、省厅级奖励。
专业有实力
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下设 6 个二级学院,目前学校设有口腔医学、临床医学、针灸推拿 3 个临床医学类专业及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美容技术、护理、中药学和康复治疗技术等 19 个专科专业。
实践有基地
学校建有人体生命科学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验室等专业的实验室 117 个,配备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实习医院 67 家;实训基地 50 家,产教融合基地 3 家。现已形成了“校院一体、医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在同类院校中独树一帜。
升学有平台
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为在校学生搭建良好的升学平台,让广大学子在获得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可通过“专升本”和“专本套读”的方式提升学历。
出国有渠道
学校秉承国际化办学理念,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多渠道的出国学习交流平台。目前已开展出国学历提升项目、出国就业实习项目、出国前语言培训、跨文化适应能力课程教学、短期海外游学、培训等。
就业有保障
学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保障毕业生实现就业。学校还提供奖助医保服务,设立“翰文教育助学金”,为品学兼优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
未来有发展
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改革创新,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专业 + 非通用语”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选择,真正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