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4 | 理科 | 本一 | 612 | 18308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20 | 理科 | 本科 | 608 | 26325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6 | 理科 | 本一 | 606 | 18946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8 | 理科 | 本一 | 605 | 20800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8 | 文科 | 本一 | 604 | 6567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4 | 文科 | 本一 | 598 | 2129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20 | 文科 | 本科 | 594 | 4619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2 | 文科 | 本一 | 594 | -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5 | 文科 | 本一 | 593 | 2364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9 | 理科 | 本一 | 592 | 20375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5 | 理科 | 本一 | 592 | 18930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3 | 文科 | 本一 | 589 | 2803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2 | 理科 | 本一 | 587 | -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9 | 文科 | 本一 | 579 | 8804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3 | 理科 | 本一 | 568 | 19745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2 | 文科 | 本二 | 567 | -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4 | 文科 | 本二 | 564 | 9260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21 | 历史 | 本科 | 563 | 9211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7 | 理科 | 本一 | 559 | 26854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4 | 理科 | 本二 | 558 | 56259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21 | 物理 | 本科 | 555 | 39718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2 | 理科 | 本二 | 555 | -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3 | 文科 | 本二 | 551 | 11611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7 | 文科 | 本一 | 547 | 9201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6 | 理科 | 本二 | 541 | 57926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5 | 文科 | 本二 | 535 | 15119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5 | 理科 | 本二 | 527 | 62156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6 | 文科 | 本二 | 506 | 25247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医药 | 河北 | 2013 | 理科 | 本二 | 498 | 75400 |
成都中医药大学在安徽招生计划专业目录和招生人数 2022参考历年录取分数线 | 湖南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分数线比较 师资力量哪个好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分数线比较 师资力量哪个好 | 广州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分数线比较 师资力量哪个好 |
成都医学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分数线比较 师资力量哪个好 |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几本,是一本还是二本 | 河南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分数线比较 师资力量哪个好 | 成都中医药大学在河南招生计划专业目录和招生人数 2022参考历年录取分数线 |
成都中医药大学王牌专业有哪些,国家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 成都中医药大学排名全国第几,2022年最新排名多少 |
招生专业类别 | 专业名称 |
体育学类(本)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体育教育 | |
运动康复 | |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 | 汉语国际教育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 英语 |
生物科学类(本) | 生物技术 |
生物科学 | |
心理学类(本) | 应用心理学 |
电子信息类(本) | 医学信息工程 |
化工与制药类(本) | 制药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临床医学类(本) | 临床医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本) |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
预防医学 | |
中医学类(本) | 中医儿科学 |
中医骨伤科学 | |
中医学(九年制) | |
中医学(“5+3”一体化) | |
藏医学 | |
中医康复学 | |
中医养生学 | |
针灸推拿学 | |
中医学(五年制) | |
中西医结合类(本)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药学类(本) | 药物制剂 |
药学 | |
中药学类(本) | 藏药学 |
中药学 | |
中药学(基地班) |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
医学技术类(本) | 眼视光学 |
康复治疗学 | |
卫生检验与检疫 | |
医学检验技术 | |
智能医学工程 | |
护理学类(本) | 护理学 |
工商管理类(本) | 市场营销 |
公共管理类(本) | 公共事业管理 |
健康服务与管理 |
成都中医药大学建校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原名成都中医学院,1995年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历经65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医药健康相关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0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约1800亩,拥有19个学院、3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2.5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700余人。
学校是全国首批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首批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
现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中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ESI全球前1%学科2个(药物学与毒物学、临床医学),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中药学、中医学),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
学校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特聘专家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8人,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1人,岐黄工程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1个,岐黄工程青年岐黄学者4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4人。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四川省杰出人才奖获得者1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3人,四川省十大名中医10人,首届四川省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0人,四川省特聘专家35人。
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9个、省级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一流课程35门;省级各类精品示范课程75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学校为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
“十三五”以来,新增各类科研项目2818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95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11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
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在各个历史阶段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中医药人才。建校初期,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中医学、中药学本科毕业生和中医药硕士研究生,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和第一位五官科学博士。多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形成了具有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的“杏林”系列校园文化品牌。由学生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中医学与辩证法》已出刊39年。
学校坚持以服务师生为导向、服务学科发展为首要,不断推进实验平台建设。现有各级各类实验室75个,包括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饮片炮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四川)、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
学校扎根巴蜀大地,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发展联盟、中国西部中医药高校联盟、四川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50余个地方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40余家企事业单位、学术机构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关系,是全国“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建设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是四川省中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省中医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省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全国首个省级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积极构建附属医疗机构体系,目前拥有直属附属医院7所,合作共建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3所,联盟成员单位达99所。
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单位、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之一,培养了来自40余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学历教育学生(含本、硕、博)及多种类型的短期进修培训学员,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泰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开展学历教育和互换学生项目。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在葡萄牙开设“成都中医药大学葡萄牙宝德分校”,与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共建成都中医药大学(澳门)国际学院,是国家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教育、医疗)基地”及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联合国人口基金“南南合作培训中心”。
学校始终坚持以*思想为指导,坚持*,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博学、精思、笃行”校训,坚持“奋进成中医、幸福成中医、美丽成中医、仁爱成中医”建设理念,“人才强校、质量提升、特色发展”三大发展战略, “高质量、高水平、高效能、强特色”发展路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面推进世界一流中医药学科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