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内涵来看,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相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博大精深,蕴涵中国传统的伦理、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民俗等诸多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而他国的体育项目则是在非中国文化的长期孕育下诞生的。由此,在文化特色 上,武术迥然有异于他国体育项目。以武术审美为例,传统武术的审美相对于国外武技而言更具有内敛性,国外武技更多的是对勇猛、力量与速度的展示,而中国传统武术则更多的是对刚柔相济、含而不露、意发神传的和谐美的追求。正如,“如果弹琴时动作幅度大,按西方理念来看是‘神采飞扬’,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
中国武术在世界体育中独具特色。因其特色,中国武术在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才更具有可识别性,才可以更有效地构建中国国家形象。
3.3武术是中外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汤因比、罗布代尔等文明史与文明理论研究专家都论述过:历史上虽有暂时破坏性的文明冲突,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交融、借鉴与和平交往才是人类文明进步史的动因和主流。以佛教为例,若没有中印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融,便不会有禅宗的诞生及其在中国的千年传承。
从李小龙将如Kung Fu(功夫)一词写入英文字典开始,武术在中外跨文化交流、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至今还只是停留在武术、熊猫、中餐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符号上,由此也更加凸显了武术在中外跨文化交流、构建中国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舞台剧《功夫传奇》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品牌,它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不仅缩短了中国文化贸易逆差,也广泛传播了中国文化,其在国外的演出准确表达了中国文化爱好和平的传统,向国际社会诉说着中国人的心声:“我们爱好和平,为了和平我们要强壮身体,我们要强壮力量,我们是为了世界和平”。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指导,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多家国外主流媒体策划实施的“2011中华武术之旅”,不仅为中华武术文化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的平台,也通过激发对象国受众对中国武术的浓厚兴趣,传播了中国文化,为树立良好中国国家形象做出较大贡献。这些事例都是对“武术是中外跨文化交流重要桥梁”的有力证据。
事实上,武术作为非言语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将中国文化的丰富信息蕴藏在闪展腾挪之间,涵纳于技击特色之内,不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即可令国外武术受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完全避开了语言差异可能导致的交流障碍,还将交流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沟通,更加拉进了彼此间的距离。从这个角度上讲,武术的非言语传播功能在中外跨文化交流、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具有言语传播所不及的独特优势。
3.4武术是典型的中国符号,具有重要的软实力价值
山东大学陈炎认为,“中国元素”应该是中国文化最为集中、最有特色的表现形式,这种元素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它是直观的,即可以在日常经验中直接感知。其次,它是独特的,即对于域外文化的受众有一种新奇感、陌生感。最后,它是有一定内涵的,可以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因而具有可供咀嚼的文化意味。按照这一标准,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是汉字、中医、中餐、武术这四项,它们最为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因而与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等科技版的“四大发明”同样重要,可称之为文化版的“四大发明”。此处的“中国元素”即可理解为“中国符号”。作为人文版四大发明之一的中国武术正是典型的中国符号。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尽管任职于美国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的美国学者约书亚•科兰滋克在接受《华盛顿观察》采访时说:“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明显改变了她在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形象,使她在国际舞台上变得积极活跃而富有建设性,甚至于很多国家现在更喜欢中国,而非美国了”,我们仍需清醒认识到中国的软实力和经济总量相比还很不相称,还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手段积极提高。武术作为典型的中国符号,武术传播正是提升中国软实力、构建良好中国国家形象可以运用的重要手段。
作为典型中国符号的中国武术在国外民众中的广泛传播可以实现公共外交的良好效果,充分传达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从武的维度深刻展现中国人求“和”的价值观,从而发挥重要的软实力价值,构建“和谐”的良好国家形象。因为公共外交是“符合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新型外交形式”,所以从公共外交的角度传播中国武术,不仅可为中国崛起提供一个相对稳定、但同时具备灵活性的联系框架,还可有效超越媒体舆论氛围、打破“中国威胁论”沉默螺旋的效果,发挥重要的软实力价值。从实践的角度而言,武术在奥运会的展示以及在孔子学院的传播等很多实例,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公共外交方式,对提升中国软实力,构建良好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3.5武术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的精髓,曾作为“国术”振奋民族精神,具有“国学”的高度
中国武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在几千年的传承与传播中,从“先秦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使武术开始初显文化特色”,到“宋明理学世俗化使武术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化载体”,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融摄与承袭,构成了一幅“和谐之美、伦理之道、自强不息、神往技击”的武术文化图景。从本质上看,中国武术的千年演化,是从“武”的维度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的全面承袭,并自成体系。可以说,一部武术演化史就是一部武术传播史,而“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脱离文化传承的武术传播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因乎此,民国时期以张之江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才力主将中国武术作为“国术”来对待,实现了武术从古代一般士大夫所认为的“不急之末学”到民国时期备受世人关注的中华“国术”身份的华丽转身。至今为止,用“国术”代指“武术”的传统在台湾和一些国家及地区的华侨那里仍广为存在。
需要明确的是,“国术”的结构是多元的,它包括了传统武艺遗存在民间的多个独立项目。有拳械套路演练,有徒手和长短器械格斗项目,又将自古以来与武术相辅相成的民族摔跤纳入其中,还包括了与传统武艺有密切关系的射箭、弹弓、毽子和力量测试等项目。但毋庸置疑的是,武术作为国术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术的核心内容。
在21世纪中国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良好国家形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时代背景下,在国学热席卷中国乃至世界、备受文化界、教育界等各界关注的现实氛围中,全面、系统承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曾被视为“国术”的中华武术理应提升到“国学”的高度进行传承与传播。当前关于“国学”的定义主要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是延续章太炎的定义,即包括文字学、经学、史学,学术界多持此论;另一种是比较通俗的理解,即‘国学’就是传统文化”,武术显然不在第一种之列,却明显列属于第二种的范畴之内。无论如何,武术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反映着中国人的生存理念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和身份象征,“单纯框架在体育的视野下开展,无疑是对传统的漠视和戕害。强化国学意识,是武术走上民族文化特色之路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强化国学意识,才能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时拥有一份自信和平静,才能在咄咄逼人的异域武技面前,找到自己合理的落脚点,才能在国家民族需要时胜任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才能更为积极、有效地为良好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