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习,必须成为一批能够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绿色电源、变频器、电动车驱动等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哪些大学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序号 | 专业名称 | 学校名称 | 所在省份 |
| 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 |
| 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 |
| 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北方工业大学 | 北京 |
| 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北京 |
| 5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北京 |
| 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 |
| 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北京 |
| 8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北京 |
| 9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南开大学 | 天津 |
| 10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中国民航大学 | 天津 |
| 1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天津理工大学 | 天津 |
| 1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天津农学院 | 天津 |
| 1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天津商业大学 | 天津 |
| 1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 天津 |
| 15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天津仁爱学院 | 天津 |
| 1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河北工程大学 | 河北 |
| 1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河北工业大学 | 河北 |
| 18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华北理工大学 | 河北 |
| 19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 河北 |
| 20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河北北方学院 | 河北 |
| 2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 河北 |
| 2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山西大学 | 山西 |
| 2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太原科技大学 | 山西 |
| 2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中北大学 | 山西 |
| 25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山西大同大学 | 山西 |
| 2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运城学院 | 山西 |
| 2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 山西 |
| 28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山西能源学院 | 山西 |
| 29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内蒙古 |
| 30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内蒙古 |
| 3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内蒙古农业大学 | 内蒙古 |
| 3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河套学院 | 内蒙古 |
| 3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沈阳工业大学 | 辽宁 |
| 3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辽宁 |
| 35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东北大学 | 辽宁 |
| 3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辽宁 |
| 3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沈阳工程学院 | 辽宁 |
| 38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营口理工学院 | 辽宁 |
| 39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吉林大学 | 吉林 |
| 40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东北电力大学 | 吉林 |
| 4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吉林农业大学 | 吉林 |
| 4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长春工程学院 | 吉林 |
| 4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 吉林 |
| 4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 吉林 |
| 45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 |
| 4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东北农业大学 | 黑龙江 |
| 4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哈尔滨石油学院 | 黑龙江 |
| 48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 |
| 49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上海理工大学 | 上海 |
| 50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上海电力大学 | 上海 |
| 5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上海电机学院 | 上海 |
| 5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上海 |
| 5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南京大学 | 江苏 |
| 5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东南大学 | 江苏 |
| 55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南京理工大学 | 江苏 |
| 5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江苏科技大学 | 江苏 |
| 5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中国矿业大学 | 江苏 |
| 58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南京工业大学 | 江苏 |
| 59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河海大学 | 江苏 |
| 60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南京林业大学 | 江苏 |
| 6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江苏大学 | 江苏 |
| 6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盐城工学院 | 江苏 |
| 6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盐城师范学院 | 江苏 |
| 6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常熟理工学院 | 江苏 |
| 65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淮阴工学院 | 江苏 |
| 6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常州工学院 | 江苏 |
| 6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扬州大学 | 江苏 |
| 68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南京工程学院 | 江苏 |
| 69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江苏海洋大学 | 江苏 |
| 70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徐州工程学院 | 江苏 |
| 7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南通理工学院 | 江苏 |
| 7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浙江大学 | 浙江 |
| 7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宁波工程学院 | 浙江 |
| 7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 浙江 |
| 75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安徽 |
| 7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安徽 |
| 7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安徽理工大学 | 安徽 |
| 78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宿州学院 | 安徽 |
| 79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皖江工学院 | 安徽 |
| 80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厦门大学 | 福建 |
| 8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福建农林大学 | 福建 |
| 8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福建师范大学 | 福建 |
| 8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 福建 |
| 8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南昌航空大学 | 江西 |
| 85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江西理工大学 | 江西 |
| 8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新余学院 | 江西 |
| 8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江西工程学院 | 江西 |
| 88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南昌理工学院 | 江西 |
| 89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山东大学 | 山东 |
| 90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山东 |
| 9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青岛科技大学 | 山东 |
| 9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济南大学 | 山东 |
| 9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山东建筑大学 | 山东 |
| 9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 |
| 95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济宁学院 | 山东 |
| 9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青岛大学 | 山东 |
| 9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潍坊理工学院 | 山东 |
| 98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 山东 |
| 99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山东华宇工学院 | 山东 |
| 100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 |
| 10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郑州轻工业大学 | 河南 |
| 10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信阳师范学院 | 河南 |
| 10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商丘师范学院 | 河南 |
| 10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黄淮学院 | 河南 |
| 105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洛阳理工学院 | 河南 |
| 10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河南城建学院 | 河南 |
| 10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华中科技大学 | 湖北 |
| 108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长江大学 | 湖北 |
| 109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荆州学院 | 湖北 |
| 110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中南大学 | 湖南 |
| 11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 |
| 11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湖南 |
| 11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湖南理工学院 | 湖南 |
| 11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湖南工程学院 | 湖南 |
| 115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暨南大学 | 广东 |
| 11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深圳大学 | 广东 |
| 11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广东 |
| 118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广东工业大学 | 广东 |
| 119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 广东 |
| 120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南方科技大学 | 广东 |
| 12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深圳技术大学 | 广东 |
| 12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广东 |
| 12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梧州学院 | 广西 |
| 12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 | 广西 |
| 125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三亚学院 | 海南 |
| 12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重庆大学 | 重庆 |
| 12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重庆理工大学 | 重庆 |
| 128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 重庆 |
| 129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西南交通大学 | 四川 |
| 130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西南石油大学 | 四川 |
| 13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成都理工大学 | 四川 |
| 13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攀枝花学院 | 四川 |
| 13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贵州大学 | 贵州 |
| 13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贵州理工学院 | 贵州 |
| 135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云南大学 | 云南 |
| 13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昆明理工大学 | 云南 |
| 13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云南师范大学 | 云南 |
| 138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楚雄师范学院 | 云南 |
| 139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西安交通大学 | 陕西 |
| 140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西安理工大学 | 陕西 |
| 14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西安科技大学 | 陕西 |
| 14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西安石油大学 | 陕西 |
| 14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陕西科技大学 | 陕西 |
| 14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长安大学 | 陕西 |
| 145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延安大学 | 陕西 |
| 14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榆林学院 | 陕西 |
| 147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兰州理工大学 | 甘肃 |
| 148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兰州交通大学 | 甘肃 |
| 149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兰州城市学院 | 甘肃 |
| 150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青海大学 | 青海 |
| 15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青海师范大学 | 青海 |
| 152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银川科技学院 | 宁夏 |
| 153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新疆大学 | 新疆 |
| 154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新疆农业大学 | 新疆 |
| 155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石河子大学 | 新疆 |
| 15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新疆工程学院 | 新疆 |
| 序号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类) | 专业方向 | 选科要求 |
| 1 | 北方工业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2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3 | 河北工程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4 | 河北工业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5 | 华北理工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6 | 河北北方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7 | 运城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8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9 | 内蒙古农业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10 | 沈阳工业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11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12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13 | 山西大同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14 | 天津理工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15 | 天津农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16 | 天津商业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17 | 东北电力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18 | 上海理工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19 | 上海电力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20 | 南京理工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21 | 江苏科技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22 | 南京工业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23 | 河海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24 | 江苏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25 | 合肥工业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26 | 安徽工业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27 | 江西理工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28 | 厦门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招生专业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29 | 福建师范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30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31 | 青岛科技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32 | 济南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33 | 山东建筑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34 | 华中科技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35 | 长江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36 | 河南理工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37 | 郑州轻工业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38 | 信阳师范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39 | 商丘师范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40 | 重庆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41 | 西南交通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42 | 西南石油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43 | 成都理工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44 | 中南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45 | 长沙理工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46 | 贵州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47 | 昆明理工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48 | 兰州理工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49 | 兰州交通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
| 50 | 兰州城市学院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物理,化学(2门科目考生均须选考方可报考) |
本专业培养具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能够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绿色电源、变频器、电动车驱动等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在现代电力企业和研究设计单位、新能源设备制造、变频器制造、电气设备制造等相关单位,从事产品研发、系统设计、规划、运行维护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
毕业生主要到核能、电力、制冷、低温、汽车、船舶、流体机械、石化、冶金、化工、新能源等中外大型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从事教学、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能源。化石能源是工业革命的基础,现在世界能源消耗的主力还是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传统能源,但使用年限只有百年量级。各种新能源只占能源消耗不到20%的比重,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它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新能源必将成为未来保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因此,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