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家长要经常向教师了解孩子的学琴进度和状况,以便在家辅导孩子时能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达到较好的效果。反过来,教师也要经常向家长了解孩子的个性和在家的练琴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因为这样便于制定和调整对孩子的教学规划,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和教师沟通的家长最好相对固定一位,这样有益于沟通和交流的延续性。
四、对孩子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必不可少
孩子学习钢琴也就等同于在学习音乐。所以,不能让孩子光会弹奏一些曲子,而忽略了对音乐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这其中包括:音乐理论的基本知识、音乐表情术语、一些由浅入深的音乐常识和著名的音乐人物介绍,并且在可能的条件下,多听一些经典优美的世界名曲,积累一些视听方面的曲库。
学习过钢琴的人都知道,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钢琴考级从八级开始都要加入基本乐理的考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像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钢琴考级,每个级别都包含了钢琴弹奏、听音测试、节奏模仿和当场视奏,全方位地考察孩子的音乐素质。
记得有一次,我问一个学习钢琴的中学生:钢琴发明了大约有多少年?他回答我说:大约一千多年吧!我当时听得是目瞪口呆,半天没缓过劲来。也难怪,因为没有人教过他这方面的知识啊!因而看来,拥有较宽的音乐知识面对一个学习钢琴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也是衡量学琴者音乐素养的一个重要考量标准,要想真正学好钢琴,对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五、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并激发其表演欲望
在孩子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鼓励与肯定对孩子学琴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用美国钢琴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百分之九十的肯定和鼓励,百分之十的要求——希望孩子做得更好。当然国情不同,若全盘按照美式教育,我国业余钢琴考级的合格率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绝大部分家长也接受不了。但相对于那些经常训斥孩子、对孩子要求苛刻、过于严谨的家长,也还是可以参照对比一下的。一些家长对孩子学琴的期望值较高,动不动就会指责孩子这不行那不行,殊不知,长此以往,会给孩子带来非常不好的心理暗示,许多孩子因此上课和上台时会畏手畏脚,缺乏了本该有的自信心。所以,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对待孩子都有一套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深得孩子们的喜爱。
培养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方法
一、培养孩子热爱音乐
林华先生认为培养兴趣这样伟大的精神力量,要做很多努力,最根本的就是应当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本身,从中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利用音响符号组合变化以表现自己情绪的语言。
第一,给孩子听不同情绪、体裁的歌曲
列宁说过“不懂音乐就不懂生活”,音乐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它对人的身心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十分重要。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听不同体裁、情绪的简单歌曲,使他们感受到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人们的喜怒哀乐,对此,我们可以适当给予讲解。如《娃哈哈》表现了各族小朋友在一起活泼、欢乐的景象。《扎红头绳》中爹爹给喜儿扎上新扯的二尺红头绳后,喜儿高兴得唱起来。而《北风吹》则表现的是旧社会穷人的苦难生活。
第二,“玩”音乐
家长不能急于让孩子坐在钢琴前,那样极有可能使孩子以后对练琴的枯燥乏味感到厌烦,从而排斥并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合着音乐的节拍做游戏,而拉近他们同音乐的距离,比如《丢手绢》《小兔子乖乖》《找朋友》等,这对于启发他们表达内心情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给孩子购买一些好学的简单乐器当玩具,如口琴、小钢片琴、小钢琴等,引导他们用这些玩具吹出或奏出自己喜爱的旋律,这样就使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与音乐建立了感情,音乐是他们的好朋友。
第三,带孩子去听音乐会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听听音乐会,教他认识舞台上的各种乐器,并注意听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音响。尤其多听钢琴音乐会,逐渐让他熟悉钢琴的声音、喜欢钢琴,使他产生要弹琴的欲望。我们可以让他慢慢了解钢琴这个“大玩具”也可以歌唱,可以奏出这么美的旋律,也可以表达我们内心的各种情绪,这是演奏者与听者进行交流的途径。
二、教师——钢琴教学中的重要角色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无疑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对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孩子对感情的反应极为敏感,老师过于严肃会使他们不敢回答问题。只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认真体会孩子的感受,才能看到他们的真实性格,以便更好地挖掘其音乐才能。老师可以同孩子交谈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让他觉得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他可以大胆地对老师说出自己心理的感受,这样,老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才能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身体情况等方面上课。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我们为其应该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融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