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核心搏击技术四、“缠绕”运动的基本方式
“缠绕”作为一种奇特的武术运动方式,陈王庭用其创拳,陈鑫用其解拳,并画有大量的“缠绕”图。但对公众而言,要正确理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长期琢磨,直到偶然看到蛇上树一事,才基本上理解了“缠绕”在武术运用中的道理。如“‘缠绕’运动方式示意图”所示。我们用蛇上树与一个陈式太极拳散手中的接手动作,两者结合起来说明这种运动方式。
陈式太极拳“缠绕”运动方式,在武术运用上有二层含义。一是当彼方右手发力向己方袭来,己方侧身闪避,随即出右掌,手指(蛇头,走圆弧顺时针运动轨迹,与彼方右手接触,切线化解了来力。这是第一层含义,即手指走圆弧,走的是“绕”。二是己方右手指根至肩肘部位,就像蛇的驱体一样,走的是“缠”,即有“缠”住彼方右手的意味,使其不得走脱。
需要注意的是,笔者列举的只是上肢右手局部的“缠绕”运动方式,着重讲清“缠绕”的武术运用。但从总体上看,左手与右手的协同,以及由脚而腰而手的运动,是整体的、协调的,节节贯串的“缠绕”运动。一个招法之运动方式如此,其他招法的运动方式也是如此。因此,人们通常把陈式太极拳运动方式总结为“旋缠绕”。但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也不容易,要真正练出“缠绕”本领更不容易。
另外,由于各种招势的攻防含义不同、或出击的部位不同、或“缠绕”的方向不同,“缠绕”运动轨迹必然不同。但只要我们理解了“缠绕”运动方式的基本含义,抓住了攻与防这个太极拳中的主要矛盾,再结合拳家的论述,同样可以弄清楚各种招法的“缠绕”运动方式。例如,陈鑫画的“缠绕”或“缠丝”图,多为局部“缠绕”图,或手、或腿、或腰的局部“缠绕”图,出手或出脚的领劲部位用文字或图画很难表达清楚,令人费解,引发后人对“缠绕”方法的种种不同解释。如果我们按图索骥,就图论事,恐怕一辈子也无法领会到陈鑫前辈想传达给我们的东西:但如果我们能结合招势的攻防含义,在推手或散手中去细心体会,就会豁然贯通。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理论。
现在,我们都知道太极拳是一种“非圆即弧”的运动,但并不是因为太极图呈现“非圆即弧”的线条,我们就用它规定太极拳,太极拳就变成了“非圆即弧”的运动,而是因为陈王庭创拳是建立在“缠绕”运动基础乏上的,他出手、出脚,走的就是“缠绕”,要走“缠绕”,必呈圆弧运动。这种运动原理与太极图“非圆即弧”的线条刚好相符,后世拳家也刚好能用太极图“非圆即弧”的线条特征来总结概括太极拳。如果陈王庭武术中没有这种“缠绕”的圆弧因素,即使用“非圆即弧”来说事也不管用。
太极拳的核心搏击技术五、陈王庭“缠绕”思想的来源
说到“缠法”,作为一种武术搏击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在一些更为古老的武术流派中能看到其踪影,如模仿蛇的搏斗创造的“蛇拳”,就有不少缠绕动作:再如,武当太乙五行拳中,也讲究在搏击中使用“缠法”;另外,武当太虚拳中也包含有不少“缠法”的意味;还有,就是不会武术的人扭打到一起,你扭过来,我扭过去,也是“缠法”,可见“缠绕”搏击的方法,是人的一种本能。
因此,相信陈王庭创拳的时代,作为一个“披坚执锐,扫荡群纷”的武术家,对“缠法”在武术搏击中的运用,有所见、有所识、有所悟、有所行,也在情理之中。
诚然,关于陈王庭创拳的事情,在他的遗词中略有流露:“闲来时造拳,忙来时种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但他为什么能创出这种拳法?怎样创出这种拳法?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我们能从其拳论及流传至今的拳法,以及创新的基本规律中,发现其创拳的这种基本逻辑。
1、肌酸
肌酸是一种天然的在肉类和鱼类食品中存在的物质,人体当中也正常含有,由肌酸和磷酸共同合成的磷酸肌酸是人体内主要的能量物质之一。平常人肌酸的日需要量为2至3克,其中一半从食物中获得,另一半可以由精氨酸、甘氨酸和蛋氨酸在人体肝脏、肾脏和胰脏合成。
关于肌酸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有很多,补充肌酸能够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训练后恢复。有研究报道每天服用肌酸20克(或0.3克/天/公斤体重),连续补充4至7天,肌肉内肌酸和磷酸肌酸的浓度可增加10~30%。
个人建议如果你不是专业的健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必要补充肌酸,如果你感觉前期训练的时候力量跟不上可以是适量的按照肌酸说明书吃一点。
提醒各位现在的营养补剂的牌子有很多,东西多了证明买的人多,买的人多难免会有一些人造假,现在的营养补剂作假的很多尤其是网上的便宜货。大家要小心营养品跟衣服不一样大不了扔了从买。
2、乳清蛋白
蛋白质是肌肉生长的基础,健身训练需要大量的蛋白质来保障肌肉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