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位于天津市,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原国家劳动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2010年,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西藏阿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资培训基地、教育实习基地近期挂牌成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将充分发挥在职教师资培养领域的优势,在专业建设、干部交流、师资培养、毕业生输送等方面积极支持和帮助阿里职校的发展,为加快推进东西部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作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以祖国需要为最高追求,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工作目标,构建了面向西部基层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体系。近十年来,学校为西部输送了2590名职教师资,成为推动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2020届毕业生中,有109名学生奔赴祖国的西部建功立业,被学校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与此同时,学校于2018年选派131名毕业生、2020年选派50名学生赴新疆和田开展实习支教。
学校始终站在为服务国家的高度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精心育人,以多种形式开展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教育,让毕业生从中汲取强大政治动力、精神动力、工作动力和学习动力,聚焦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西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奋进。为树立典型榜样,2020年8月,学校推出“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系列专题宣传,对2019届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2020年10月,以2018届校友马顺武为原型的天津市教育扶贫原创话剧《金色胡杨林》上演,在学生中一次次掀起“到西部建功立业”的学习热潮。
为了精准培养西部所需人才,学校坚持开展实习支教,增强学生与西部的生命联结。学校发挥社会实践教育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在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磨炼意志、淬炼本领。同时,通过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精准把握西部人才需求。2020年8月以来,组建多支专家团队,分别奔赴宁夏、内蒙、甘肃、贵州、广西、云南等六地区12所高职和技工院校,开展“教育扶贫、服务西部”精准扶贫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交流,深入了解西部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职业师资情况,将调研结果带回学校,调整校内人才培养方式,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更好地培养西部基层适应性人才、做好常态化西部就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开创省校、企校、校校专项合作,提升学生基层就业能力。学校与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贫困地区中职学校等合作,推出“山海相牵,点亮行动”专项计划,开展顶岗置换教育实习,针对不同岗位要求精准培养,359名学生参与实习置换。目前,该模式已向多个省份推广应用,在全国产生示范和辐射效应。其中,2019届79名毕业生赴贵州教育实习,为当地学生播种理想,点亮希望,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不断发力。
2008年,学校制定了《毕业生到国家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意见》,并于2013年进一步修订,对到西部就业毕业生颁发“西部基层就业奖学金”,授予“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也为赴西部地区从教毕业生发放师范生奖学金。同时,学校为毕业生配备一对一就业导师,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征兵”等基层项目以及新疆、西藏等地区公务招录等专项计划。
学校还积极拓展资源,建立西部基层等用人单位信息库,掌握用人需求,为学生打通西部就业通道,每年向西部620家用人单位寄送毕业生专业介绍画册、洽谈会邀请函及为当地“输送优秀‘双师型’师资的一封信”,不断拓展就业资源,巩固就业市场;坚持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建立“全员促就业”工作机制。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2017年9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校考察,对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学校不仅培养高素质“工匠之师”,也要培养大批“中国制造卓越雕塑师”。2018年5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来校考察,勉励学校弘扬工匠精神,深化产教融合。40多年来,学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秉承“爱国、敬业、团结、创新”校训,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办学理念,培养了7万余名高素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历史沿革。学校成立于1979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本科师范院校,隶属于原国家劳动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2010年,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近年来,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二、办学条件。学校坐落在天津市城市副中心——柳林风景区。校园占地面积54万平米,建筑面积46万余平米,馆藏图书520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90个,拥有5.6亿余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现有教职员工1410人,其中专任教师95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占93.3%,博士占45%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占48.5%。全日制本硕博在校生1.8万余人。设有10个二级学院、6个教学机构,拥有全国高校面积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工程实训中心,5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51个。
三、学科专业。设有教育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法学等8个学科门类,天津市一流学科2个、特色学科群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重点培育学科2个。创立“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设有国家级、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12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1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级、天津市一流本科课程14门。
四、科学研究。建有“智能车路协同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汽车模具智能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研究平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技术工程中心5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1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近年来,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0项(其中一等奖2项)、社科优秀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专利金奖1项。设有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等38个学术研究机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职业教育研究》为天津市一级期刊,连续多年荣获全国职教期刊评比一等奖。
五、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点1个,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天津市特聘教授、青年拔尖人才、“131”创新型第一层次人选、“五个一批”等人才18人;天津市教学名师9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专家、世赛专家组组长、津门工匠等30余人,国家级、天津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个。
六、人才培养。打造一流本科生教育,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创“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和“本科+技师——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改革,创新模式,形成本硕博全层次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培养出我国首批“双师型”本科、硕士和博士。现有三个天津市学生工作平台:市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室、市大中专学校就业信息服务中心,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地。荣获天津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单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实效奖”,获批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推进大类招生,突出厚基础、个性化、小班化培养,设立卓越师资班、工程实践教育实验班。与华为、海尔、中航联盟等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与新疆、云南、宁夏等省市开展中职师范生公费教育,与爱尔兰斯莱戈理工学院开展“双学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合作院校开展学生互换交流项目。来自20余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在校攻读本、硕、博专业学位。近5年,3651人次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200余项。2017年,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排名第66位。2020年,学生参加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一项金牌、四项优胜奖。8000余名优秀毕业生成为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全国和省市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技能大师,为国家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天职师大贡献。部分毕业生在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院校工程实训中心任教。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七、社会服务。学校是全国师德师风建设专委职业学校专委主任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高教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师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建有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和非盟研究中心3个CTTI收录智库。成立“京津冀职业教育教师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制定国家职业技术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编纂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助力中国代表团在第44、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作为突出贡献单位受到国务院表彰。学校获批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获批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全国中高等职业学校、国有大中型企业培训各类人才数万人。人社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八、国际交流。作为教育部首家“教育援外基地”,在埃塞俄比亚独立援建“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鲁班工坊,牵头指导巴基斯坦建设“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作为教育部和外交部培训基地,为60多个国家1200余名学员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派遣教师250余人次赴亚非国家援教,培养培训当地师生2万余人。在海外设有3所孔子学院、7个孔子课堂和3个汉语教学点,促进文化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