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20 | 理科 | 本一 | 655 | 7724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37 | 1109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20 | 文科 | 本一 | 633 | 786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18 | 文科 | 本一 | 632 | 1174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21 | 理科 | 本一 | 631 | 9815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16 | 理科 | 本一 | 630 | 5116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18 | 理科 | 本一 | 629 | 6252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14 | 理科 | 本一 | 627 | 5687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19 | 理科 | 本一 | 625 | 6574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15 | 理科 | 本一 | 617 | 5915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19 | 文科 | 本一 | 617 | 740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12 | 理科 | 本一 | 612 |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17 | 文科 | 本一 | 612 | 721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12 | 文科 | 本一 | 609 |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17 | 理科 | 本一 | 606 | 5717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16 | 文科 | 本一 | 594 | 799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13 | 理科 | 本一 | 586 | 4828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14 | 文科 | 本一 | 585 | 1091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15 | 文科 | 本一 | 578 | 770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13 | 文科 | 本一 | 577 | 766 |
中国政法大学(预科) | 政法 | 河南 | 2015 | 文科 | 本一 | - | - |
1、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哲学、经济学、国际政治、英语、国际商务、公共事业管理
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应用心理学、工商管理
2、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
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
3、国家级特色专业: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
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选科要求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海南 | 2021 | 综合 | 本科 | 736 | 574 | 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贵州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56 | 238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云南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55 | 277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重庆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50 | 2930 | 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浙江 | 2021 | 综合 | 1段 | 649 | 7689 | 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四川 | 2021 | 理科 | 本一 | 641 | 5236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辽宁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41 | 3228 | 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37 | 1109 | |
中国政法大学(预科) | 政法 | 云南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36 | 870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辽宁 | 2021 | 历史 | 本科 | 636 | 438 | 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重庆 | 2021 | 历史 | 本科 | 635 | 517 | 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安徽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34 | 1151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湖北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32 | 5988 | 物理+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福建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31 | 3235 | 物理+不限选考科目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南 | 2021 | 理科 | 本一 | 631 | 9815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陕西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29 | 366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江西 | 2021 | 理科 | 本一 | 629 | 2967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广东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27 | 9252 | 物理+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湖北 | 2021 | 历史 | 本科 | 627 | 1053 | 历史+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江西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26 | 856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北 | 2021 | 历史 | 本科 | 626 | 654 | 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湖南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26 | 4580 | 物理+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河北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25 | 5524 | 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国家专项) | 政法 | 湖北 | 2021 | 历史 | 本科 | 625 | 1190 | 历史+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国家专项) | 政法 | 湖北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24 | 8114 | 物理+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云南 | 2021 | 理科 | 本一 | 622 | 3574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广西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21 | 523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安徽 | 2021 | 理科 | 本一 | 621 | 7438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湖南 | 2021 | 历史 | 本科 | 617 | 631 | 历史+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四川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16 | 739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湖南 | 2021 | 历史 | 本科 | 616 | 675 | 历史+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山东 | 2021 | 综合 | 1段 | 615 | 9945 | 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湖南 | 2021 | 历史 | 本科 | 614 | 764 | 历史+思想政治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湖南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14 | 7421 | 物理+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宁夏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12 | 246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黑龙江 | 2021 | 文科 | 本一A | 612 | 301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广东 | 2021 | 历史 | 本科 | 612 | 1735 | 历史+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山西 | 2021 | 文科 | 本一A | 611 | 541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广东 | 2021 | 历史 | 本科 | 611 | 1768 | 历史+思想政治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福建 | 2021 | 历史 | 本科 | 607 | 857 | 历史+不限选考科目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江苏 | 2021 | 历史 | 本科 | 606 | 1092 | 历史+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甘肃 | 2021 | 文科 | 本一 | 605 | 256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陕西 | 2021 | 理科 | 本一 | 605 | 4337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江苏 | 2021 | 历史 | 本科 | 605 | 1175 | 历史+思想政治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江苏 | 2021 | 物理 | 本科 | 605 | 6480 | 物理+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福建 | 2021 | 历史 | 本科 | 604 | 994 | 历史+选考思想政治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黑龙江 | 2021 | 理科 | 本一A | 594 | 3031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吉林 | 2021 | 文科 | 本一A | 594 | 452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广西 | 2021 | 理科 | 本一 | 593 | 5371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贵州 | 2021 | 理科 | 本一 | 593 | 3143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新疆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89 | 266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吉林 | 2021 | 理科 | 本一A | 589 | 3003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内蒙古 | 2021 | 理科 | 本一A | 588 | 2716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新疆 | 2021 | 理科 | 本一 | 587 | 1017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山西 | 2021 | 理科 | 本一A | 586 | 6836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内蒙古 | 2021 | 文科 | 本一A | 579 | 1080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青海 | 2021 | 理科 | 本一 | 575 | 301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上海 | 2021 | 综合 | 本科 | 562 | 3653 | 不限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青海 | 2021 | 文科 | 本一 | 556 | 219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宁夏 | 2021 | 理科 | 本一 | 542 | 1379 | |
中国政法大学 | 政法 | 甘肃 | 2021 | 理科 | 本一 | 542 | 6596 | |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最初在北京沙滩红楼办学,1954年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文革”中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学院三院办学格局。进修学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2000年复并入中国政法大学。2017年5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莅临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学校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30多万人。学校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治思想的更新,代表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同时,学校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学校现有在校生17540人,其中内地本科生9520人,内地研究生7277人,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743人;教学科研岗教师986人,其中教授329人,研究员3人,博士生导师236人、硕士生导师658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获得者占比达95.54%。
学校设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中欧法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国际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法治信息管理学院、体育教学部共18个教学单位。
学校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哲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英语、德语、法语、翻译、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共26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拥有3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证据科学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9个一级学科参评并全部上榜,其中法学进入A+档。
学校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重镇”,尤其是法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全国人大法工委唯一的高校“立法联系点”。学校设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门研究机构—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现有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人权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证据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全国法学教师培训基地1个(法治政府研究院),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引智计划”创新引智基地3个(“证据科学创新引智基地”“法治与全球治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数据法治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单位1个(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北京市*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基地1个,北京高校*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1个,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等省部级以上国家机关共建高层次研究基地8个。另有比较法学研究院、法与经济学研究院、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等重要研究机构9个,新型研究机构13个。
学校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派出千余名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聘请数百名长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学校先后与54个国家和地区的283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加入欧亚太平洋联盟、全球法学院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亚洲法律学会等国际团体,发起成立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学校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举办国际法专业双硕士学位项目,搭建了中外合作办学中美法学教育的高端平台。学校先后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巴多斯共建3所海外孔子学院。
学校的校训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