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科学(中外合作办学)
学校和英国阿伯瑞斯特维斯大学(Aberystwyth University)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面向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区、市)招收环境科学专业学生。
2、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土木工程专业立足法国土木工程师精英教育,培养既具法国工程师认证条件,又有中国卓越工科教育特质,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强人文、善管理,熟悉掌握结构和岩土设计、水利水电结构工程、地下结构、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知识,能胜任土木工程领域(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方向)工作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3、机械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机械工程专业立足法国机械工程师精英教育,培养既具法国工程师认证条件,又有中国卓越工科教育特质,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强人文、善管理,熟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等相关知识,能胜任机械工程领域(包括机械设计、智能制造、机械电子工程,机器人、能源动力等专业方向)工作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注:河海里尔学院为学校和法国里尔大学(Université de Lille)共同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面向北京、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省(区、市)招收土木工程和机械工程专业学生。
省份 | 类型 | 招生专业 | 学费 | 3+1+2选考要求 | 专业组序号 | 计划数 | 备注 |
江苏 | 中外合作 |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 | 58000 | 物理+不限 | 11 | 18 | 大二起在常州校区学习 |
江苏 | 中外合作 | 机械工程(中外合作) | 58000 | 物理+不限 | 11 | 18 | 大二起在常州校区学习 |
江苏 | 中外合作 | 环境科学(中外合作) | 26400 | 物理+化学 | 12 | 20 | 大二在常州校区学习一年 |
2、住宿费:
江宁校区住宿费每生每年1500元;常州校区住宿费每生每年1000元至1500元。
说明:通常来说,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费比较贵,少则2-3万元/年,通常都是5-6万元/年,10-20万元/年也有,但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比普通专业录取分数低10-20分,甚至有些学校低20-30分,那些本身有出国意向、家庭条件不错但分数不够目标院校普通专业的同学可以考虑报考。
河海大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以及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一百多年来,学校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在南京市、常州市设有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和常州校区,占地面积2579亩。
河海大学,源于1915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开创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张闻天、沈泽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河海求学,并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1924年与东南大学工科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1927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后更名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水利系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水利系科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组建华东水利学院,钱正英为首任院长。1960年,学校被中共中央认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河海大学设有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利水电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环境学院、能源与电气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力学与材料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工程学院、海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企业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系等专业院系和大禹学院(拔尖人才培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截止2017年9月底,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51419名,其中研究生16493名,普通本科生19870名,成人教育学生13874名,留学生1182名。
河海大学现有教职工344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354名,博士生导师483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15名。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3名,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2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名,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计划培养对象逾300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6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2个,“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