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学校名称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1 | 合肥工业大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A |
2 | 合肥工业大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B+ |
3 | 合肥工业大学 | 机械工程 | B+ |
4 | 合肥工业大学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B+ |
5 | 合肥工业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B+ |
6 | 合肥工业大学 | 工商管理 | B+ |
7 | 合肥工业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8 | 合肥工业大学 | 电气工程 | B |
9 | 合肥工业大学 | 土木工程 | B |
10 | 合肥工业大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B |
11 | 合肥工业大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B |
12 | 合肥工业大学 | 软件工程 | B |
13 | 合肥工业大学 | 数学 | B- |
14 | 合肥工业大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B- |
15 | 合肥工业大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B- |
16 | 合肥工业大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B- |
17 | 合肥工业大学 | 建筑学 | B- |
18 | 合肥工业大学 | 地质学 | C+ |
19 | 合肥工业大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C+ |
20 | 合肥工业大学 | 城乡规划学 | C+ |
21 | 合肥工业大学 | 生物学 | C- |
22 | 合肥工业大学 | 力学 | C- |
23 | 合肥工业大学 | 光学工程 | C- |
24 | 合肥工业大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C- |
25 | 合肥工业大学 | 水利工程 | C- |
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20 | 理科 | 本科 | 634 | 12894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18 | 理科 | 本一 | 623 | 13518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18 | 文科 | 本一 | 623 | 3630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14 | 理科 | 本一 | 622 | 13456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16 | 理科 | 本一 | 620 | 13350 |
合肥工业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河北 | 2020 | 理科 | 本科 | 610 | 25064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19 | 理科 | 本一 | 607 | 13652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15 | 理科 | 本一 | 605 | 13639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20 | 文科 | 本科 | 602 | 3374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12 | 理科 | 本一 | 597 | -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19 | 文科 | 本一 | 594 | 5416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21 | 历史 | 本科 | 591 | 3656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17 | 理科 | 本一 | 588 | 14525 |
合肥工业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河北 | 2018 | 理科 | 本一 | 586 | 30497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16 | 文科 | 本一 | 583 | 4337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14 | 文科 | 本一 | 583 | 4387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12 | 文科 | 本一 | 582 | -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21 | 物理 | 本科 | 581 | 22793 |
合肥工业大学(中外合作) | 理工 | 河北 | 2019 | 理科 | 本一 | 581 | 26258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17 | 文科 | 本一 | 581 | 3849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13 | 理科 | 本一 | 577 | 15034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13 | 文科 | 本一 | 576 | 4903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河北 | 2015 | 文科 | 本一 | 569 | 5738 |
大学名称 | 大学分类 | 招生省份 | 招生年份 | 考生类别 | 批次名称 | 最低分数线 | 最低位次 |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21 | 历史 | 本科 | 576 | 5951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21 | 物理 | 本科 | 576 | 19304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21 | 历史 | 本科 | 575 | 6208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21 | 物理 | 本科 | 572 | 21710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21 | 物理 | 本科 | 568 | 24250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20 | 理科 | 本一 | 380 | 20001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19 | 理科 | 本一 | 375 | 18586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20 | 文科 | 本一 | 370 | 5992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16 | 理科 | 本一 | 366 | 19758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18 | 理科 | 本一 | 364 | 19224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19 | 文科 | 本一 | 359 | 6675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17 | 理科 | 本一 | 357 | 19400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15 | 理科 | 本一 | 357 | 18826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14 | 理科 | 本一 | 356 | 22942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18 | 文科 | 本一 | 352 | 8203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12 | 理科 | 本一 | 351 | -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13 | 理科 | 本一 | 348 | 25129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12 | 文科 | 本一 | 342 | -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17 | 文科 | 本一 | 337 | 12691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14 | 文科 | 本一 | 334 | 9317 |
合肥工业大学 | 理工 | 江苏 | 2013 | 文科 | 本一 | 328 | 10323 |
合肥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邓小平同志1979年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学校2005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9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培育践行“爱国爱校、笃学问道、团结合作、尽己奉献、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校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
学校坚持依靠教师办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22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
学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9项。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3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3万余人,拥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个,学生在“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中取得包括金奖在内的一系列优异成绩,连续多年居《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各项榜单前列。学生桥牌队多次代表中国青年队参加国际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
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全国首批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学校现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现有(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一室一中心”)1个。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加强需求引导型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和交叉学科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仪器专项等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中得到应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重大奖项。
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五十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与多所国(境)外知名大学实施各类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合作办学、跨文化交流与实践及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学校现有来自各大洲四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