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专业名称 |
---|---|
金融学类(本) | 金融工程 |
经济与贸易类(本)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法学类(本) | 法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 | 汉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 翻译 英语 |
化学类(本) | 应用化学 |
地理科学类(本) | 地理信息科学 |
生物科学类(本) | 生物科学 |
机械类(本) | 车辆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韩合作) |
材料类(本)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电气类(本)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子信息类(本)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
自动化类(本) | 机器人工程 |
计算机类(本) | 网络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物联网工程 网络工程(中韩合作) |
土木类(本)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土木工程 |
农业工程类(本) | 农业智能装备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 | 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建筑类(本) | 城乡规划 风景园林 建筑学 |
生物工程类(本) | 生物工程 |
植物生产类(本) | 农学 |
动物生产类(本) | 动物科学 |
动物医学类(本) | 动物医学 |
药学类(本) | 药物制剂 |
中药学类(本) | 中药学 |
工商管理类(本) | 财务管理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 | 物流管理 |
工业工程类(本) | 质量管理工程 |
1.如果你在查询这所学校,同级别的本科学校中安科真的是不二选择,学校历史悠久,设施也还行,学习氛围挺好,考研率高,反正我是越来越喜欢学校的一切。
2.我个人感觉 是一个读书的地方,一般生活设施都有。学校也很安静。学校给你们提供一个平台,最关键的部分还是靠你们自己努力认真学一门知识!大城市的繁华也许会让你们失去这份好学的心! 有的问题要用智慧的眼光看带。所以请你们到安徽科技学院看看。
3.很好的专业,你百度下荷兰、以色列、日本等设施农业发达国家,设施农业就是现代化高效农业,如果学的好很好创业的,举例:中粮集团(福临门色拉油、长城葡萄酒…)、蒙牛乳业、 白象方便面、雨润肉制品等,都是与农牧业有关系。
4.安徽科技学院,还好,口碑不错。宿舍是六人间的,学校浴室男生没单人间,女生不清楚。
5.景观专业是新开设的,但是园林专业却是一个老牌专业,很多课程是相关的,相信师资不会差,但是生活条件一般,但是相信你也不是去消遣的,学习本来就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学校里氛围很好,经常看到有人晨读。
6.挺不错的,安徽的老牌本科!老师也挺好,学习氛围也不错,考研率高。
7.个人觉得还行吧,农牧专业很好,比如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植物科学,都是学校的实力专业,考研率很高,毕业后工作很好找的,农牧专业招聘会很壮观的;但是别的专页,如果毕业的话找工作也不会很有底气的。学校不是很大,位于古老的凤阳县城,分东西两校区,与凤师学院相邻。
8.呵呵,我就在这个学校,属于普通本科,只要你有才在这个学校还是有施展空间的,这学校动科,农学,食品都是强项,以教为主,注重实践。
安徽科技学院2021年普通高考分省分专业录取分数
安徽科技学院院校介绍
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50年,1965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历经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皖北农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等变迁,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70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一代代安科人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学校事业长足发展。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17226人,已累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10万余名优秀毕业生。
学校现有凤阳校区和蚌埠龙湖校区,凤阳校区位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明朝中都古城,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环境幽美;龙湖校区位于蚌埠大学城,毗邻蚌埠大学科技园、高铁车站、龙子湖风景区。学校占地面积近200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亿元,现有5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6个专业群实验中心(室)和7个学科平台。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9个。馆藏纸质图书137万册,电子图书128万册。
学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农、工、理、管、经、文、法、医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优势农科和新兴工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现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承担国家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一流(品牌)专业3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6个,现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39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63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柔性引进微纳分子传感器团队等省级领军人才团队。省级“115”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17个,省级教学名师16人,省级教坛新秀34人。校外特聘教授50人,特聘创业型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65人。
学校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4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65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00余篇,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71项。获批专利1055项,其中发明专利255项,连续多年稳居省内高校前十强。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开展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项目500余项。学校大力实施“国(境)外合作办学工程”,精心组织优秀大学生留学游学计划。先后与美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等26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拥有3个国家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省级中外合作办学校际交流项目。先后有255人赴美、韩攻读本科双学位,94名毕业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