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6世纪中期,就出现了小提琴这种乐器,最开始它是放在腿上演奏的,之后放在了手臂上演奏,再到后来才放到肩上演奏,由于作曲技法的演变小提琴演奏所需要的音域也更广,前三个把位已经无法满足作曲家和演奏者的需要,因此意大利制琴师增加了指板的长度,这样音域变广了表现力更强了新的技巧也随之出现,那就是——换把。到了18世纪末期随着欧洲社会、文明和思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乐师已不再只为宗教和贵族服务,小提琴与其他很多乐器也不再只为宗教贵族所独享,这一切都开始被平民大众所共享,音乐也摆脱了宗教和权贵的束缚,在此背景下的19世纪初的欧洲音乐也开始了一个新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当然这一切的变化也自然的让小提琴演奏者延伸出了揉弦这种表达内心音乐和情感的方式,但这项技巧的发展还要感谢德国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施波尔,是他发明了小提琴腮托,才使得揉弦这项技巧得以更广泛的发展,成为左手技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小提琴教师教授的以及当代小提琴演奏家为了满足听众的需求所要演奏的是从巴洛克时期至今(从17世纪至今),经典的、优秀的作品。近400年的时空跨度,不难想象这些作品在风格和技巧上的差异有多大,对于教师和演奏者来说教授和演奏一个作品的首要职责就是:如何把握各个时期不同作曲家不同作品的风格。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需要教师和演奏者不仅要对西方的历史、人文、艺术(从17世纪开始)有较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外,还要对小提琴发展史、小提琴技巧的发展史和如何教授与应用当今小提琴演奏的技巧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做到。在这些方面都有相关的著作进行过详细的阐述,在这里由于讨论题目的限制和自己知识面的不足够,我就纯技巧方面阐述一下我对揉弦的看法:
“宽、窄、快、慢、指、腕、臂”——这七个字是教授和学习揉弦的关键。"宽窄快慢"四个字组合成揉弦的四种基本方式:慢而窄、慢而宽和快而窄、快而宽;"指腕臂"是揉弦的三个发力点,要自如地运用这三个发力点就必须要让关节和肌肉的控制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另外要强调的一点是,初学揉弦务必使用节拍器,保证每一个动作都规范在节奏里面,这样才能保证关节和肌肉的控制力得到有效的训练。任何一种肢体动作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周期并且每个自然人都存在个体差异,而小提琴演奏的所有技巧都必须靠我们的肢体动作来实现,所以任何技巧的学习不仅要遵从自然规律,还要因人而异,然后对其作出合理地安排,这样才能达到目的。所以,在练习揉弦时我建议采用"从慢到快,从窄到宽"的次序,具体怎么做呢?"从慢到快"——节拍器的速度定在一分钟60拍,从一拍一个动作直到增加至有效的最快动作;"从窄到宽"——窄是指1/2度自然半音音域,宽是指一个自然半音音域。"指腕臂"三个发力点怎么用?这个取决于揉弦的幅度,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那一种幅度的揉弦,都要保持左手关节和肌肉运动的自然性和整体性,不要理解成绝对的动静关系,简单地说:指腕发力不是说小臂和大臂就不能动,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应该理解为主动与被动,并非动与不动!
另外,关于揉弦我还有自己的一个口诀:"幅度调控在指尖,彻底解放腕肘肩",希望这个口诀能帮助大家找到最好的揉弦状态。
四.左手拨弦
左手拨弦算不上左手的基本技巧,因为我们在演奏中使用它的频率的确不高,但为什么在这里要强调它呢?有两个原因:一,它是增强左手手指力量和手指独立性的重要练习手段;二,它是增强表现力的重要演奏手段。所以,虽然左手拨弦不是一项基本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但它在小提琴练习和演奏中的重要性是不能被忽略的!
下面谈一下练习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初学左手拨弦建议从E弦开始,拨弦的方向是手指自然收缩的方向。
二、在需要两个手指同时动作时,按音的手指除了保证音准,另外应该注意的是要使用较多的压力——甚至多余拨弦的手指,这样才能保证声音的清晰度。
三、拨弦的音量和速度。音量:初学左手拨弦时需要的音量由小指决定,这是因为我们练习的目的是使四个手指的控制力得到均衡发展,所以绝对不能急于求成,弃难求易,一定要循序渐进,等待小指力量的发展。速度:要做到速度控制的自如,用符点节奏练习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另外要补充两点:一,在练习左手手指拨弦时,尽量保持手腕状态的松弛,这样能更好的`发挥拨弦手指的弹性。二,不间断练习左手拨弦的时间不要太长,以按弦时指尖有一点微痛感为佳,建议不间断练习时间不超过15分钟,每天不超过两次。
五.泛音
如何演奏出优质的泛音,对于左手来说,有两点需要注意:一,准确的位置和压力;二,在演奏人工泛音(两个手指演奏的泛音)的揉弦时,第三指和第四指的弧度要与第一指和第二指一致(通常来说前者容易比后者宽)。对于右手来说,对发音点、弓速和压力的控制也是演奏出优质泛音的关键。所以,要演奏出优质的泛音需要双手的精确控制。
小提琴左手演奏技巧
想要将小提琴完全的表现出来就必须换把。
说起换把,不得不提的就是把位。把位指的是在指板上的一定位置即纯四度手型。当音程排列超过这个手型时,就需要换把。我认为当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第一把位的各音并建立起把位的感觉后就可以步入正式而系统的换把学习。对于先学第二把位还是第三把位众说不一,我主张先学习第三把位,因为在换至三把时左手手腕可触及琴肩,较之二把位更具有稳定感,把握性更强。离一把位远,逻辑上更容易明确,把位概念更容易区别清楚,二把位上下不接手掌与琴颈之间是空的,音最不容易按准。
从一个把位换到另一个把位,一只手指换到另一只手指,这种纯粹的变化无论速度多快,总会让人有听觉上的断裂感影响乐句的歌唱性。因此,我们在需要换把的音之间引入一个媒介音来衔接。
按上面的方法实际演奏应为当然这种媒介音是帮助掌握换把动作的一种辅助方法,它是最有效获得牢靠技术的手段之一。当然熟练准确掌握之后,应尽量避免媒介音的发声,练习中应把速度放慢,手指顺着指板方向滑行,不要离开琴弦直接跳进,不要使用揉弦否则会模糊换把的音准距离。
这条在E线上演奏的音阶,从第一把位到第三把位要做到听不见任何的痕迹。上行G为启动音,A为到达音。2指作抬起不离弦的动作,在即将到达A时,1指沿琴弦代替2指迅速按在指板上。
这种媒介音不同于滑音。滑音是从一音向上或向下至另一音,是一种装饰音和演奏指法。不可否认,滑音使音与音之间的连接生动而富有变化,极具表现力。在《梁祝》、《二泉映月》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民族风格的作品就需要滑音的出现。